返回第146章 连上两疏(2 / 3)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少的东西。

    都到月底了,还剩一次模拟次数,苏泽干脆抽出奏本,又再写了一篇,题目为《请勘青徐水文以筹泇运河疏》,再次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中。

    月底的模拟机会,不用白不用。

    ——【模拟开始】——

    一天后,《请勘青徐水文以筹泇运河疏》送到内阁,内阁一致支持你的意见,请发往工部再议,奏疏被送入宫中。

    两天后,皇帝担心耗资太大,奏疏留中。

    奏疏传到六科,引起了徐州籍官员的反对,最终方案不了了之。

    ——【模拟结束】——

    【是否花费2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是。”

    【威望点已经扣除】

    【剩余威望点:470点。】

    说服王之桓,苏泽省下了《请重开登辽海输疏》,还赚了200点威望值。

    投桃报李,苏泽干脆就将这赚来的200点威望值用掉。

    如果是修运河,200点肯定不够,但是苏泽这份奏疏是请求朝廷勘察山川水文,论证泇运河是否可行的先期准备工作,所以只需要200点就能通过。

    不过隆庆皇帝还是真抠门。

    也难怪,在隆庆皇帝执政期间,主要就是做了开源节流的事情,对内投资的大工程少之又少。

    他爹嘉靖和儿子万历,在位期间都做了不少大工程。

    当然,这也是隆庆皇帝执政时间比较短有关系。

    但是对于国家财政来说,不是赚的越多就越好的,国家的钱还是要花出去才好。

    古往今来,官府投资都能拉动经济,加速货币流通,而且泇运河这样的工程,也能节约运河漕运的成本。

    当然,理想状态还是海运。

    如果直接从江南出发走海运,运到直沽再走运河,可以大大节约运输成本。

    但是苏泽也知道,改漕为海可不是登辽海输那样的小事,漕运可真是“百万漕工之所系”!

    改漕为海,从来就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这大运河沿岸的百万漕工,和元末聚集在黄河附近的百万修河劳役一样,要是砸了他们的饭碗,也闹出一个石人一只眼出来,那大明国祚可要扣光了。

    这种涉及到国本的大政策,就算是用金手指,需要的威望值也是海量的。

    改漕为海要改,但是要慢慢改。

    比如泇运河这种改革,从整顿运河黄河开始,将一部分劳动力转移过去,然后逐渐疏通漕运,降低成本。

    再从小量的货物开始海运,提升航海技术,降低航运成本。

    这就不是一个奏疏能做完的事情,这就需要不断的修改政策。

    而之所以奏疏被徐州籍官员反对,苏泽也明白原因。

    如果修通了泇运河,那漕运就绕开了徐州。

    大运河可是一条黄金水道,如今大明最繁华的几个城市,都是坐落在大运边上的。

    而历史上也是,自从泇运河修通后,徐州失去了漕运枢纽的地位,经济地位不断下降。

    等到了民国,徐州就剩下军事要地的价值了。

    对于这件事,苏泽也无可奈何。

    一座城市的兴衰起落,也和历史发展有巨大的关系,沿海地区的崛起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海运取代漕运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如何让这些城市在衰落中保持稳定,或者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这就很考验执政者的智慧了。

    而徐州这座秦汉古城,除了漕运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煤炭资源了。

    清末的时候,李鸿章设立徐州利国矿务总局,是中国近代首批官办煤矿。

    徐州不仅仅煤矿资源储量丰富,质量也很高,主要是含硫量比较低的焦煤。

    而徐州距离登莱不远,也在运河漕运边上,如果能开采高质量焦煤,正好可以用来给登莱铸币。

    铸币带动燃料需求,开矿带来技术需求,再产生运输需求。

    这就是一个完美的,可以互补的区域产业集群,只要发展起来,就能成为大明新技术发展的中心。

    当然,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苏泽需要做的是洒下种子,然后呵护这个种子生根发芽。

    而随着一月过去,苏泽在二月就要成婚了。

    苏泽穿越以来是天不怕地不怕,但唯独对婚礼产生了恐惧。

    无论古今婚礼都是极其折磨新人的一件事,而苏泽迎娶的是当朝阁老家的侄孙女,是诗书传家的名门淑女,婚礼的流程更加复杂。

    苏泽都想赶紧上一份奏疏,要求简化婚礼流程。

    但仔细想想还是算了,民风民俗可不是一道圣旨就能改变的。

    真的要移风易俗,还是要社会发展才行。

    ——

    通政使李一元,最近心情一般。

    年前被苏泽惊吓,李一元连续上了三封辞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