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08章、考的就是全能型选手(3 / 3)  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子下乡”,反对者众,理由无非是屈才、扰民、难见成效。支持者亦不少,但多流于空泛赞美。唯有一份答卷,深刻剖析了其“利在长远,弊在眼前,难在坚持”,并提出具体策略:“首要者,非急于建功,而在融入。与民同住同食,习其方言,知其疾苦。其次,择易见效之事着手,如调解纠纷、兴修小型水利、推广良种。再次,需有良师督导,定期考评,而非放任自流。若我赴贫困县,首重三事:一曰清积案,安民心;二曰兴教育,启民智;三曰修道路,通民财。”署名又是裴婉。

    关于“筹措修葺款项”,答案五花八门,有提议加税的,有建议削减军费的,有主张向富商募捐的。一份答卷却另辟蹊径:“一,核查宫中及各衙门冗费,裁汰冗员,节省之资可用于修葺。二,发行‘功勋债’,许以低息,向有功将士、致仕官员及民间富户募集,既可筹款,亦显陛下念旧之情。三,将部分非核心殿宇修葺工程,分包于信誉良好之商号,分期付款,以缓解国库压力。四,组织罪囚、流民以力带偿,降低人工成本。需警惕者,防止经办官吏从中贪墨,需设独立审计。”署名,崔琳。

    看到此处,夏林挑了挑眉:“哟,这丫头倒是长了点脑子,我还以为她会老佛爷修园子呢。”

    关于“应对吐蕃”,主战派慷慨激昂,主和派委曲求全。一份答卷却提出了“三层应对”之策:“上策,外交慑服。遣使携重礼与军使赴吐蕃,陈说利害,恩威并济,扬我军威,同时密联吐谷浑等部,牵制其后方。中策,军事戒备。令陇右、河西诸军进入战备,加固关隘,囤积粮草,作势欲攻,迫其不敢妄动。下策,不得已而战。若吐蕃执意来犯,则诱敌深入,利用地形,断其粮道,聚而歼之。无论何策,国内需稳定民心,广积粮秣,畅通驿路。”署名,李承乾。

    夏林放下李承乾的答卷,手指在石桌上轻轻敲击。这小子,果然没让他失望,格局宏大,思虑周详。

    他花了整整一夜,将数百份答卷粗略浏览一遍。其中不乏亮点,但更多的仍是陈词滥调或纸上谈兵。

    翌日清晨,夏林打着哈欠,将一沓筛选出来的答卷递给孙九真:“把这些给治儿送去。让他自己看看,心里有个数。告诉他,人选由他定,我只提供参考。”

    他伸了个懒腰,望着天边泛起的鱼肚白:“总算干完这累活了。九真,走,勾虫子去,今天非把御花园那几棵老槐树掏空不可。再不勾天一热就没的吃了。”

    东宫里,李治收到了那厚厚一沓被夏林“标记”过的答卷。他一份份仔细翻阅,时而蹙眉,时而颔首。

    小武与张柬之在一旁协助整理。

    “殿下,看来师父心中,已有人选之轮廓。”小武轻声道。

    李治放下裴婉那份关于“士子下乡”的答卷,目光复杂:“父亲此举,意不在选拔,而在导向。他要让所有人看到,何为有用之才。”他拿起崔琳那份经济策论:“即便如崔琳,往日骄纵,若能转换心思,亦非全无是处。”

    张柬之笑道:“经此一考,长安风气为之一新。想必陛下与师父,乐见其成。”

    “还不够。”李治目光扫过窗外:“这仅是开始。要将这务实之风吹遍朝堂,吹向天下,方是父亲与母亲推行新政之本意。”

    他拿起朱笔,在一张空白的名单上,缓缓写下了第一个名字。

    宫外,关于考题与答卷的议论仍在持续发酵。有人得意,有人沮丧,有人不忿。然而这还不是真正的考试,他们心中明白这是夏帅为了给他们降低难度提前透露了一些风向。

    然而最可怕的其实还不是考题,因为如果真很难的话,几个世家商量一番矮子里头选高个儿就成了。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现在夏林面向所有人群公开透题,他他妈不会……不会面向全长安招募伴读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