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府有且仅有一座贵族学校。
每年招生数量很少。
贵族学校是皇帝全资,只要入学后,一切费用都是学校出,吃喝住用行,皇帝全出了。
学习强度难度,都是极高的。
学生也可以退学,一切全靠自己,想继续在这里面竞争,就继续,自认为不行,就可以回到公办学校。
入贵族学校的学生,老师会根据独特的天赋,进行主攻方向,开始在一个方向上深挖、精挖。
然后进行参赛。
他们就是为了竞赛而生的,挑战大脑的极限。
进了贵族学校,他们就不必为工作而担心了,哪怕最差的,以后也能混个老师做。
但这种天才,根本不可能看得上学校老师这样的工作。
天空才是他们的极限。
未来,他们会成为大明各种实验室里的骨干人才。
其实贵族学校诞生于景泰四十二年,到今年刚好二十一年。
已经有近千人,活跃在大明各个实验室内,还有人活跃在股交所、大公司总裁等重要职位上。
成材率,高达70%。
那些失败的,则去各地任教去了,有的回到了贵族学校任教,有的则去了民办学校,有的留在了太学。
景泰六十一年,中枢改银行学为金融学,金融学下设银行学、证券、保险学、信托学、财务管理、国际金融、对外经贸、市场营销学和精算学等学科。
金融学,一跃成为最热门的学科之一。
景泰六十二年,太学内要成立商学院。
景泰六十三年,皇帝提出对太学、大学进行综合实力排名,对于前十名进行奖励制度。
奖励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馆、宿舍环境改善、专利优惠政策等等。
其实是鼓励学校间良性竞争。
大明教育是覆盖全明人的,大学近两千五百所,看着很多,其实是远远满足不了大明30多亿人口的学习要求的。
大明完全有能力,再开一千所大学的。
但中枢迟迟没有开办。
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不足,朝廷脑袋一拍,办一所大学很容易,但想办一所质量上佳的大学,是做不到的。
品学兼优的优质老师,找不到。
所以,大明是每年两三所大学的速度增加。
除非对大学老师的审核放宽松,大学就会多很多,但中枢不愿意。
大学是学技术的地方。
而技术优秀的工人,都去工厂做工程师了,赚得多呀,大学花一万元请,人家工厂肯花两万、三万。
让进士来当老师,他们也不会技术啊。
反而太学不缺老师,小初高都不缺,就大学缺,只缺技术型老师。
所以,在景泰五十一年时,中枢提出,技术人员返回大学任教计划,吸引了一批技术人员任教大学。
这才使得大学数目年年扩张。
景泰六十三年,皇帝提出,优秀工程师可兼任大学老师职务,单独招一个班主任,然后请工程师担任科任老师。
朝野上下反响热烈。
都觉得皇帝过于迁就工程师了,就强令他们回学校任教便是。
当然了,这些工程师能否经过道德测试,顺利成为老师呢?
这个问题经过几次讨论,只能勉强同意。
但这种兼职老师,只能叫客座老师,是外聘老师,课堂上只准教授技术,其他的话不许说,在校外也不算是老师。
反正进行了多方面限制,主要是担心校外不良风气,污染大学良好的学习氛围。
并支持优质教授,全大学讲课。
这项决议通过,中枢决定今年挂牌790所大学。
班主任则由理论研究的老师来担任,并要负责学生的心理建设,以及对客座教师的监督。
并开设心理课程,让学生有分辨社会的能力。
中枢预计,以大明的体量,市场上需要7000所大学,1500所太学,100所国子监,才能容纳所有学生。
从今年开始,中枢会持续增加学校建设。
预计二十年内,完成目标。
现在的大学,体量很大的,一个班的同学,比高中还挤,多的一个班能超过二百人。
老师都得站在中间讲课,不然前后都有学生听不到。
一个年级,有五十个班都不奇怪。
大学老师是很忙的,工作时长都在八个小时左右。
景泰五十六年,大明最忙女教师,一个人带了十七个班,节假日无休。
在大明联欢会上,被邀请担任现场嘉宾,中枢对她进行表彰。
大学人满为患,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严重下降,导致学生们毕业后,都要在企业里培训六个月以上,才能上岗。
不是学生不努力,而是学校人太多了,听课状态很差。
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