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他提起这件事,也带着一丝疑虑。
“张异的提议,儿臣觉得不错,可是在现在执行,似乎不到时候!”
朱元璋呵呵呵一笑,抿了一口茶。
“他应该知道了他父亲的病情,这是准备,送给朕一份大礼!
你说的没错,这件事其实还不到真正执行的时候,可就如朕推行黄册一样,其实已经可以从现在开始了……
朕还有二十多年的时光,有足够的耐心,去推行这件事。”
“那父皇为什么不迟一点再宣布?”
“一来,是你张家弟弟等不了那么久……
二来,是朕也等不了这么久!
你还记得朕跟你说过,朕会用十年时间,将江南打扫得干干净净?
大明迁都的规划,已经剩不下两年时间了。
推行摊丁入亩,确实也有效的缓解了一些压力,释放了百姓的生产力。
可是,在执行层面,朝廷出去的政策,能不能落实到位,这就不好说了!
你张家弟弟这次提供的改革思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或者说,改善这个问题!”
“从吏治下手,推动基层改革……”
朱标接过朱元璋的话,将张异的提议,说出来。
皇权不下县。
在历朝历代的统治过程中,朝廷对于地方上的影响就是县城。
再往下的机构,就是乡贤。
这导致了朝廷长期对地方上的情况变得两眼抹黑。
就如一个王朝最基本的东西土地,在朱元璋之前,其实很多朝代,压根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田亩?
地方上,一直抵抗朝廷知道这件事。
这是地方官的责任吗?
有,也没有。
张异给朱元璋举过例子,却是在大明百年后的一个案子。
案子以地方上一个税收案子为引子,讲述了关于地方上的税收漏洞,如何影响了大明百年。
大明的事务官,或者说吏。
别说皇权不下县。
其实在县城的具体事务中,这些吏对地方上的影响力,远比想象中深远。
老朱看到张异这个提议,马上就提起精神。
他这辈子最恨的就是贪官,这些年杀的贪官也不少。
可是老朱很少会想到,原来地方上的吏,对于贪腐和政策的影响也如此深远。
甚至,更加深渊。
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会随着升迁和调任,会失去对地方上的影响。
但地方上的吏,却能长期把持着一个地方的政务。
“三班六房……”
朱元璋想起张异提到的关于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区分。
如果说官员是属于政务官的话,吏毫无疑问,就是属于事务官。
不是说政务官不管具体的事务,只是相对于吏而言,官员更倾向于上层的东西。
而历朝历代抓大放小,也很少会在吏的身上投入太多的心力。
不是只有张异能看到这个问题,而是皇权不下县也好,其他的说法也罢,
如今的官僚机构,说白了也是因为时代背景和各方利益妥协的产物,也是没有办法中的最优解。
张异承认这一点,但也给老朱指明了未来的变化。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海禁的开放。
关于事务官的改革,一定会成为必然。
是等到那个时候再进行改革,还是提前为改革吹风,布局,主动权在皇帝手里。
朱元璋选择了后者,他既然能用十几年时间去慢慢造皇册,改革地方。
张异的想法,其实也符合他的政治理想。
但,这件事。
可想而知,一定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长期把持地方的士绅。
士绅的背后是什么?
还不是文官集团的这些人……
说白了,老朱的屠刀又朝着自己手下这些大臣砍去了。
十年时间,肃清江南。
是朱元璋放心北迁的关键。
张异也知道朱元璋难办,所以提出另外一个建议。
这件事,可以先从北方试点……
北方的人口相对少,许多地方甚至处于缺人状态。
虽然经历了将近十年的休养生息,但人口的问题暂时还没有完全缓和过来。
简而言之,相对来说,北方的许多地方,地方士绅的影响还没有南方大。
而关于北方经济提振的事情,张异给出自己的规划……
工业化,这件事也终于被张异正式提交到皇帝手中。
依托采矿业,先搞出第一批工厂,然后……
一个产业带动就业,再带动经济的例子,朱元璋见过。
浙江如今的纺织业就是如此。
朱元璋吃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