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章 改革深水区,政务官和事务官(二合一)(5 / 5)  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伪工业化的甜头,也隐约感觉到,张异说的时代变化的趋势,已经要出现了。

    他果断认同了张异的想法。

    “走吧,今日估计又是充满火气的一天!”

    太监过来请皇帝,朱元璋笑笑,他带着太子朱标,前往奉天殿。

    百官早就伺立左右,在皇帝进来之后,开始问安。

    只不过和平日不同,等到流程结束,在场官员,一时间陷入沉寂之中,大家似乎都有话想说,

    可似乎都不敢开口。

    老朱已经感受到奉天殿内古怪的氛围,却没有揭破。

    终于还是胡惟庸带头站出来,询问皇帝:

    “陛下,今日臣看日月时报上有一篇关于陛下的采访……”

    胡惟庸先是一通马屁,夸老朱一番,但话锋一转,他马上提到那个所谓的改革……

    “请陛下明示,您所言的改革是什么,臣等百思不得其解,还望陛下解惑!

    中书省乃是陛下政令执行之地,但我等却对此一无所知。

    若是误导了陛下的心意,我等难辞其咎!”

    胡惟庸明面上是怕领会错皇帝的心意,但他话中的怨气,大家伙心知肚明。

    中书省,大明的最高行政机构,一朝宰相,却要从报纸上看到皇帝对新政的想法,这实在有点欺人太甚。

    大家伙的目光,都集中在老朱身上。

    朱元璋神色不变,但朱标的道行浅,都有些坐立难安。

    他理解朱元璋的想法,关于吏治改革的事,一开口肯定会受到百官反对。

    按照以前的做法,是皇帝先找几位重臣商量,然后被反对,

    在双方拉扯,被百官用民心的借口“规劝”,经过一系列的对抗之后,

    由双方拿出一个妥协的方案。

    可如今,朱元璋多了另外一个选择。

    就是借助《日月时报》这份报纸,先将政策丢出去探探口风。

    这口风既是官员的口风,也是民间的风向。

    将近十年推广简体字,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真有一批人,他们能独立读书看报。

    这些人,不再是精英阶层,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给报社投稿,发出自己的声音。

    老朱可以通过报社的渠道,进行民调。

    也不用再被人以民心为借口裹挟,产生误判。

    “胡爱卿说的是改革的事吧?

    朕还没想好呢,那天妙云那丫头来采访,朕就顺口说了!

    不过今日大家聚在这里正好,朕经过这几天梳理之后,也大概摸清楚了思路!

    现在,朕倒是可以跟诸位分享一下!

    朕准备,改革吏治,且准备规划北方工业的发展……”

    老朱心中早就有腹稿,开始诉说起来。

    关于改革吏治的事情,果然一说就激起千层浪。

    这件事,主要还是朝廷为了整合基层。

    如果说里甲制度,是皇帝绕过县一级别基层官员,团结士绅的话。

    这一次,吏治的改革,动的就是基层士绅长期把持地方政权的局面。

    地方的豪强,士绅,看似民,但以宗族,宗亲的身份,他们对地方上隐形很大。

    没有地方配合,一个县令下乡,是很难处理好具体事务。

    单单只是一个不配合,就已经让许多人难受。

    而长期妥协下来,或者说,因为大宗主掌握了更多的资源,自然而然的,地方上的吏,也逐渐被大族所控制。

    这些人,看似不显山露水,但很多朝廷的政策,就是需要从他们那里执行,如果他们曲解,或者偏袒某些人的利益。

    朝廷所谓的改革,自然也无从谈起。

    而大宗族,士绅是什么?

    不就是站在奉天殿中的各位大人吗?

    “臣以为不妥!”

    胡惟庸还没说话,汪广洋首先站出来。(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