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月汤氏兼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成立副长官部。一九四三年九月兼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中美合作所第十训练班主任。
一九四四年四月日军发起豫中会战,第一战区防线全面崩溃,汤恩伯部野战军安全撤出中州,可谓战略xìng转进。这次撤退常被形容为如何狼狈,其实汤部之退尚称可佳。日军检讨即称“作战目的虽在捕捉汤之主力,而在禹县等地获得局部xìng胜利,但其主力则在汤之巧妙指挥下逸脱,始终未能捕获意志顽强的汤兵团”。结论出自最嘉遮掩的日寇之口,可觇其实。一九四四年十二月,汤氏调任黔桂湘边区总司令,辖第九军、第十三军、第二十九军、第五十七军、第八十九军、第九十七军及第九十八军。汤部大部份经四川急开贵州,而第三十一集团军仍在王仲廉领导下在豫西山地与日寇奋战,并创造豫西鄂北会战之大捷。一九四五年三月汤恩伯出任第三方面军司令官,五月获选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第三方面军在一九四五年七月于广西发动华南大反攻,战功卓著。日寇于一九四五年八月投降。
内战时期汤指挥进攻山东解放区未能克敌,手下之**主力,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共军歼灭,汤因而被撤职,后转任南京卫戍司令。不过随后因黄泛区大会战,有其战功,因而又于一九四七年兼任陆军副司令,并曾代理总司令,此为汤恩伯军旅生涯最高职位。
一九四九年蒋介石下野后,力荐汤出任京沪杭警备司令,负责隔江保护南京、上海。但是代总统李宗仁对汤能否胜任表示质疑,在李宗仁回忆录中曾说:“汤恩伯当一师长已嫌过份,你(蒋介石)竟还把这种人引为心腹。”不久,共军渡江战役胜利,随即占南京和上海。汤将所部撤往福建、台湾。期间与汤恩伯亦师亦友的陈仪试图向汤策反,为汤恩伯所拒并呈报上级,于是蒋介石逮捕陈仪。
一九四九年八月,汤任福建省主席兼厦mén警备司令。在解放军进攻厦mén时弃军而走并将总部移到金mén,督导李良荣二十二兵团,在胡琏十二兵团部分抵金mén后,渡海进攻金mén的解放军全数阵亡、被俘,此为金mén战役。之后前往台湾任战略顾问。汤氏在内战时表现极差,将一生勋业败尽。徐州绥署之攻势的确为其攻势作战指挥之素养不足,而对京沪防卫战则有过大的期待,但整体败局实在无从挽救,厦mén之弃军而走则为一生之最大污点。
名噪一时的李宗仁回忆录中对汤恩伯的猛烈批评几乎成为后人评汤的主要经典依据,以致其名声恶劣异常。而汤恩伯一生坚持的**立场,也使**对之绝无好评。
汤恩伯以南口血战被称为抗战铁汉,但是在之后的抗战中被民间戏称为“见死不救汤恩伯”,“爱民如子汤恩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负面贡献不可磨灭。他在因虚功晋升、统御大规模部队之后,单靠对河南省征税供粮饷以致无力顾全军纪。有人认为河南人以“水、旱、蝗、‘汤’,河南四荒”形容河南当时之四大灾害。其中的“汤”就是汤恩伯;但也有人认为河南人民叫土匪为“老汤”,汤就是土匪的意思。依照汤恩伯的宿敌李宗仁在其回忆录的暗示,汤恩伯军队的军纪非常败坏。
汤恩伯在对**的战争后期受限于大环境,屡战屡败、或不战而败。唯效忠蒋介石,将国家财物及军队尽可能运往台湾。汤恩伯在日本去世之后蒋介石在阳明山革实院讲话,即骂汤氏“与其在日本恐,为何不在上海死”。
曾有人这样总结说,汤恩伯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胜少败多的一生,是大踏步撤退小步幅进攻的一生,是给十三军带来恶名的一生,是追随蒋介石最终被抛弃的一生。
汤恩伯将军作战时的指挥习惯颇有意思,他在任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时,参谋长为宋涛,副参谋长万建藩。宋参谋长每天在汤总部管理大大小小的琐事,总部人员讥之为常务参谋长,万副参谋长平常不大到总部上班,一有战事,宋参谋长留守,万副参谋长则到总部指挥作战。汤恩伯在作战时,喜带参谋一人(带地图),副官一人,短枪卫士七八人,电台一部,乘汽车一辆到前线找个军部住下,随军行动,对前线部队就近用有线电指挥,对总部用无线电指挥。汤恩伯往往亲自拟稿,jiāo译电员译好发出,若jiāo通困难则改骑马。汤氏之喜怒无常有一趣事,一九四三年初汤氏到临泉巡视,当地请汤看戏,排了个bāng打薄情郎。汤氏看完,即吩咐将总部某秘书谢某关起来。众人与谢秘书均莫名其妙,原来这个谢秘书也丢了一个小脚老婆在总部的镇平留守处,不给生活之资变相遗弃。谢太太悲愤之余,有个冒失鬼出主意,不妨拦车告状,于是一次汤氏车队经过,谢太太即拦车递上状纸,汤恩伯看看就忘了。这回看了戏触景生情,马上“主持正义”,莫明其妙地将谢秘书关起来,关起来后却又忘了,没再追问,总部就将人放了,不了了之。
汤恩伯曾兼任武义县sī立明招初级中学董事、董事长,多方为学校筹集资金,给学校捐资法币一百万元,捐赠房屋一座、山八十亩,少量田地,以及至今尚存的钢琴一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