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11 千里之外的队友(3 / 4)  重生的我没有梦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进乘县有些寨子能通拖拉机的路,就是土办法一路炸出来的。

    说白了还是专用爆破药还是太贵,小县城委实用不起。

    张德立现在讲沪州方言也能讲,但跟市区已经成主流的“明州腔”,那还是有些不同的,江宁这里只有一些上了岁数的沪州教授,跟他聊天的时候,偶尔蹦跶出来一两句古早方言。

    这会儿接待滇东南滇南几个县考察团的人当中,干部其实不算多,主要是企业家为主,学者为辅。

    张德立算半个学者,原因无非是放在云滇省,他绝对算是学者专家;放在江口省,那显然是不够看的。

    江宁市这边来的几个教授,老家也多以沪州的为主,土木类工程师出身,以江宁工学院为多。

    “以前修松华坝水库的时候,我当时做助理,脚底板磨得全是泡,当地的战士、群众,也确实是热情高涨,吃了不少苦……”

    聊五十年前的事情,本来跟张德立是聊不上的,但是为什么说进乘县的代表张德立灵醒呢?

    因为张德立知道进乘县要啥没啥,想要要啥有啥,起码要修路,修路那就得指望国家,倘若一时半会儿没有那么多财政拨款,自筹资金的话,就得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卖地卖特产。

    张德立这个人是进乘县的,但在盘龙市里,也有门路,他熟悉全市各县以及大型寨子的分布,地理情况也基本掌握,虽然不是专门的水利工程人员,不过请过路的水利工程师帮忙勘测过,在盘龙市的暮底河群山之间,是可以修个水库的。

    一般情况下,拿个资质,拿个审批,很难很难,可是张德立发现,国家应该要进入到基本建设的浪潮中去,那么是有可能搞“先上车后补票”的。

    问题在于没钱。

    想要投资的人不是没有,但都是省里一些人的亲眷,张德立怕到时候市里捡不到半点便宜。

    水库修起来,好处肯定不少,其中一个赚钱大头就是水电。

    确切点讲,是水和电。

    前些年各地自来水供给都有外资介入,其中不乏法国资本到处转悠。

    民间资本有想法的也不少,但基本都只能在起家的地方有想法,出去大包大揽,就得上面有人,而且是京城里面有人,光有地头蛇还不行。

    现在因为“张安电子”和“张小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民兵组织的缘故,张德立就有了想法,他打算在盘龙市、进乘县两个地方,都搞一批基层员工,然后也能转化成不脱产武装力量,也就是民兵。

    想法很好,但有一个前提,你得有单位来塞人。

    于是就想到了修水库。

    暮底河并不是什么大江大河,在盘龙市最大的河流就是盘龙河,穿城而过千百年,周遭最好的一块地,也就在这里了。

    来之前,他就把这几年整理的材料,送到了“张安电子”董事长办公室,有没有消息,肯定是来了江宁之后。

    看到老兵子弟确实接受了全新的教育,参加了全新的工作,张德立自然是放心了不少,也希望这个水库能由“张安地产”接过去。

    一般人真不好说能打通水电建设的门路,但张大安不同,他在江宁高校圈和沪州高校圈都是撒了钱的。

    撒币的结果就是工科类研究资金大幅上涨,目前“张小白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江宁工学院的大型钱包之一。

    而江宁工学院刚巧是为数不多可以让“电力女王”都客客气气的大型工科宗门,江宁工学院其实今天已经给出了一个大概的预算,按照盘龙市的动迁成本以及各种物料成本,以张德立给的材料,这个水库的总投资不会超过两千五百万。

    库容五六千万立方米的话,拿来发电一年毛利大概千把万的样子。

    算是个有点用但又不算太有用的工程项目,而且后期维护成本不会太低。

    不过,那是对资本家而言,对国家来说,那是另外一笔账。

    “这个张德立,也没说全部实话啊。”

    在办公室中,张大安跟水利局的专家聊着这个水库工程项目,然后拿着手中一份“西部大开发项目列表”抖了抖,“去年云滇省把五十个水库项目打包成了‘润滇工程’,这个‘暮底河水库’也在里面嘛。早晚要修的,怎么还想着让我去搞一下?”

    “张总,您有所不知啊,这个张工一直就投身边疆建设,以前也来过省里,像一些居民用水塔、山寨用蓄水池等等,也都是当地早有计划,但是他都会尝试在外面找找资金。”

    水利局的专家面带微笑,给张总教头解释一下情况,“这一来呢,可以节省当地财政资金,二来呢,能够加快工程进度,可以提前。像有些寨子的吃水问题,虽然一直在改善,但很多水利设施,那都是建国后没多久才修的,一用就是四五十年,修修补补,现在也到了该重建的时候了。很多已经老化风化不能用了,重建的话,今时不同往日,以前还能堆人力,现在哪里还能啊。”

    “说的也是。”

    张大安点点头,他还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