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8章 奎宁,红薯和玻璃(3 / 3)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上个月的时候,苏泽的妻子赵令娴来府上问安,带着高拱府上都在家织毛衣。

    刚开始的时候高拱还开口嘲笑老妻笨手笨脚,但是今天穿上毛衣后就觉得身子暖暖的。

    等到高拱来到内阁,内阁已经燃起了碳炉,高拱更是觉得暖和了,他宽了宽官袍,在自己的座位坐下。

    经过内阁四位阁老的奋斗,总算是将近日积压的公文处理完毕了。

    新任通政使杨思忠是个勤奋的人,他都会早早送来奏疏。

    高拱翻开了他桌子上的奏疏。

    第一份是礼部侍郎殷士儋的奏疏。

    朝廷非常重视这次的吏科试,所以由殷士儋亲自主持,吏科试已经确定在十一月上旬举行,报名和确认工作已经完成。

    殷士儋上疏,是因为这次吏科试报名的山东籍读书人太多,他担忧会引起顺天府地方的非议。

    高拱想了想,还是写下了票拟意见,反对殷士儋的上疏。

    朝廷说了第一届吏科试不限制户籍,顺天府的读书人自己不报名,就不能怪山东读书人来报名了。

    第二份奏疏也是礼部的,王世贞已经用快马送回了和谈的结果,皇帝和阁部已经同意了封贡,皇帝已经下旨由礼部制造敕封用的金印。

    这份礼部奏疏就是汇报金印金册都已经照朝鲜例制作完毕。

    高拱满意的点头,俺答能顺利封贡,大明北疆就能迎来和平。

    高拱票拟了自己的意见,建议皇帝给王世贞加封贡使,将金印金册快马送到草原去,在年前就完成封贡的仪式。

    这么看来,王世贞年后回来,就要入阁了。

    只能说官运这东西,确实是说不清道不明。

    王世贞丁忧结束才半年多,出使了两次草原,就飞速入阁了。

    主要还是封贡这功劳实在是太大了,而且王世贞两次出使都可圈可点,扬了大明的国威,皇帝也对他很满意。

    高拱倒是不担心王世贞入阁,按照如今内阁的分工,王世贞大概还是要继续做藩属朝贡的事务。

    这本来就不是高拱的势力范围,应该头疼的是兼管礼部的赵贞吉。

    其实赵贞吉估计也不头疼,赵阁老除了对泰州心学上心之外,更关注军务,礼部这烂摊子他早就不想管了。

    只不过王世贞入阁,会不会打破现有的内阁平衡,这就是高拱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这时候,中书舍人刘珺走入内阁,他见到高拱后向他行礼。

    看着刘珺捧着一迭报纸,高拱问道:

    “最新一期的《乐府新报》出了吗?”

    刘珺连忙将一份《乐府新报》抽出来递给高拱。

    高拱翻开报纸,果然在第五版格物致知上看到了苏泽的文章。

    这就是苏泽所说的,给实学的惊喜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