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作弊,录用这些权贵子弟。
这帮读书人高调的作风,更是引起了其他士子的不满。
不过这些摆谱展示风头的,其实并不是什么真正的权门子弟。
真正的阁老之子,十七岁的张敬修,穿着一身简朴的儒衫,站在民籍考生中排着队伍。
作为阁老之子,张敬修也是少年扬名的神童。
但是他可要自己老爹的压力大多了。
作为阁老的儿子,张敬修的神童之名,也伴随着种种质疑和压力。
其实这一次张居正并不愿意儿子参加顺天府乡试。
自己的学生申时行被皇帝点了主考官,如果儿子考上,必然有人说科举不公平。
甚至张居正都不愿意儿子在顺天府参加乡试,他认为如果儿子真的能考上,就应该返回湖广考试。
张敬修是瞒着父亲报名参加的。
张敬修参加科举的原因也很单纯,他并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
寒窗苦读这么多年,总要上考场证明自己吧?
在场的读书人,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情走入了考场。
——
大明会典规定,乡试出成绩的时间“不逾月”。
在乡试结束后,才是对考官的考验。
最先忙碌的,却是誊抄考卷的书吏。
乡试也要采用誊抄糊名的方法来防止作弊。
为了避免考生在卷子上留下记号作弊,或者主考官通过字迹辨认考生,乡试的卷子要经过书吏誊抄一边,才会送到阅卷官面前。
而且誊抄过的考卷也要将名字糊上,一旦在考试结束前糊名被拆开,考卷立刻作废。
同考官需要审阅大量的卷子,决定初阅的结果。
然后各房的主考官要带着自己审阅过的卷子,参加主考官申时行主持的“荐卷”环节,再从这些及格的考卷中淘汰八成的卷子。
最后主考官申时行还需要复查卷子,抽查黜落的考卷,查漏补缺,避免漏掉英才。
等一切都完成后,再调去底卷对照卷子内容,最后确定没有问题,再奏请礼部放榜。
一次乡试的工作是非常繁重的,申时行日夜挑灯阅卷,终于在十月十四日完成了全部的阅卷工作。
这已经算是神速了。
繁杂的阅卷工作,从主考官到副考官,再到同考官和书吏都精疲力尽,这也是申时行自身是状元,能力可以服众,才能迅速完成阅卷。
如果遇到主考官不能服众的,同考官们再拉扯几次,那超过一个月也是正常的。
而且明初制定规则的时候,考生也没有这么多人。
如今乡试的人数要比明初增加了三倍,但是考官的数量却没有同比增加,书吏人数也同样没有增加。
这样高强度的阅卷,加上锁院制度,让所有考官都要吃住在试院中,让阅卷最后几天都成了折磨,所有考官都想要尽快结束这趟差使。
等到了礼部张榜的许可,申时行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准备拿起试院大印盖在乡试榜上,却被副考官王锡爵拦了一下。
“汝默兄,要不要再议一议?”
申时行说道:
“张敬修这篇文章是公议第一,元驭兄也是赞同的,怎么还要再议?”
王锡爵说道:
“这不是考卷糊名,不知道是师相家公子吗?此榜定有非议,怕是连师相爷未必愿意,为何不变通一下?”
申时行身为状元,也有自己的执拗,他说道:
“我心无愧,何惧人言?张榜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