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器重他,高拱是他的师相,张居正也非常欣赏他,赵贞吉更是他的姻亲。
苏泽是能够串联起内阁四位辅臣的人。
一个张居正领着户部上的奏议,就能让皇帝足够头疼了,如果这起事件背后是苏泽串联四阁老,那皇帝就要睡不好觉了。
这才是皇帝最担忧的事情。
但是这事情并没有发生,似乎这份户部部议就是户部自己的主意,外朝也没有对这份奏议有太多的讨论。
紧接着就是这场大雨。
这场大雨让衙门放了假,因为暴雨也阻挡了官员之间的联络,户部奏议的事情没有形成大的风浪,事情逐渐冷了下来。
事缓则圆。
冯保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隆庆皇帝面对这份奏疏也没有那么疑神疑鬼了。
其实这一套,当年张居正在潜邸的时候,就已经向隆庆皇帝讲过了。
建立全国会计录,统一整个大明的财政,如此户部才能掌控全局,制定很有效的财政政策。
只是要内承运库的帐而已,外朝又不是要夺了皇帝内承运库的银子。
接着隆庆皇帝又看了几遍苏泽的奏疏,大体内容也确实是为了大明好。
太祖朱元璋的这套财政体系,在国初的时候是有意义的。
宋代那种统筹到国都,再进行分配的财政体系,听起来是要先进一些,实际上也是一团糟。
高昂的漕运成本,让宋朝的国都非常尴尬。
关中地区无法承担国都的人口,从长安到关外的运河也在唐代就开始淤塞。
甚至连洛阳都不行了,因为洛阳到汴京的运河也淤塞了。
最终宋代定都在汴京这个无险可守的地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汴京在漕运枢纽上。
可就算是这样,大宋的漕运损耗也是一笔天文数字。
而且宋代还有国情,大宋要养国都的禁军。
所以朱元璋这套财政体制,在国初那种组织力和人力都匮乏的时代是没问题的,甚至节约了大量运输成本。
到了隆庆朝,国家经济繁荣,商品充沛,而卫所制度也逐步败坏,各省之间的经济差距拉大,国家财政也有了跨省统一分配的需求。
只能说后世子孙没有能够领会太祖爷的精神,及时对制度进行变革。
先建立统一的会计录,再制定更平准的税赋,掌握全国的财政情况,才可以厘清全国的财政基础,知道大明到底有多少银子。
等皇帝冷静下来,这份奏疏也不那么刺耳了。
今天冯保奉了皇帝的旨意,前往内阁,询问京畿暴雨抗灾的情况。
而实际上冯保知道,这是皇帝要缓和和内阁的紧张关系了。
冯保走入内阁,下了这么大的暴雨,李春芳自然要返回内阁坐镇。
内阁四位辅臣都在,冯保宣读了皇帝的旨意,由李春芳汇报了京畿水灾的情况,表示这次水灾顺天府早有预案,去年冬季也提前做了水渠疏通的工程,不会造成太的灾祸。
就在冯保准备回去覆命的时候,张居正站了起来。
“冯公公,本官有一份奏疏,要面陈陛下。”
冯保快要被吓死了,他以为张居正是要继续上书,想要劝说张居正放弃。
但是内阁还有其他辅臣,而且李春芳、高拱和赵贞吉都没有其他表情。
张居正知道冯保误会了,他说道:
“不是户部奏议的事情,这份奏疏是南直隶海瑞海巡抚的加急奏疏。”
听到不是户部奏议的事情,冯保也松了一口气。
但是听说是海瑞的奏疏,冯保又不淡定了。
这位可是上《治安疏》的猛人,他一份治安疏可是比苏泽至今所有的奏疏加起来威力都要大啊!
张居正又说道:“海巡抚的奏疏内阁都看了,诸位阁老都赞同他的奏疏。”
冯保这下子放心了,那这份奏疏应该是无害的。
冯保只好带着张居正,一路上向御书房走去。
等到张居正进入御书房的时候,隆庆皇帝已经提前得了太监通报。
他看向衣角沾着雨滴的张居正,又想起自己难熬的潜邸岁月,那时候高师傅张师傅经常畅论国朝弊病,讲着要怎么革除这些弊病。
一想到这里,之前对张居正的那点猜疑,就彻底烟消云散了。
“给张师傅拿些干布来。”
“赐座!”
张居正没有立刻坐下,而是掏出了怀里的奏疏。
“陛下,这是应天巡抚海瑞的奏疏,是有关丝绢案的。”
“丝绢案?”
张居正说道:
“陛下,这是一笔前朝旧案了。”
“先帝十四年,歙县人程鹏、王相发现歙县单独给税人丁丝绢,共计银6146两,而徽州府下其余五县不用给。”
看到皇帝不懂,张居正解释说道:
“徽州府有单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