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8章 四民说和请征商税(1 / 3)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org
    再次坐在灵济宫中,皇帝的心情和上次完全不一样了。

    何心隐坐在精舍中,各省的贤良文学们泾渭分明的氛围成两派。

    南直隶、浙江、福建、广州,以及刚刚开港的山东,还有因为造纸业和陶瓷业发达的江西坐在一起。

    剩余的省则坐在另一侧。

    双方从灵济宫大会开始时候的其乐融融,到了如今这幅剑拔弩张的地步,也就用了不到五天的时间。

    何心隐再一次感慨,报纸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双方的分歧公开化,他的《新乐府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何心隐又看向精舍外的高台,这一次的事件自然有何心隐等人的推波助澜,但是本质上依然是大明从建国时期就留下来的严重分歧。

    东南沿海作为财赋之地,认为是自己用钱供养了朝廷,理应得到最多的利益。

    而北方各省则认为,是北方军民用血肉挡住了北方蛮族的威胁,要不然江南哪有这样的安定局面?

    简单的说,就是南方觉得自己交了税,而北方认为自己交了血税。

    何心隐想要看看,这满朝诸公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他更想要知道,苏泽到底是怎么看这些问题的。

    今天闭幕的题目是张居正出的,他拿起毛笔在会场上写下四个字,接着由太监将帛旗升到了空中。

    “四民之业”

    看到这个题目,何心隐倒是有些佩服那四位当政的阁老了。

    能够将问题拿出来讨论,总比藏着掖着要强,矛盾不会因为不让说就消失。

    果不其然,当看到这个题目后,精舍内的贤良文学大哗。

    他们也以为朝廷不会讨论这个问题,而是准备在场上辩论的时候强行歪题,转到这个话题上去。

    却没想到朝廷竟然让人公开讨论,在场的贤良文学们都激动起来。

    首先站起来的,是南直隶队伍中的一人。

    何心隐一看,这人正是那日在楞严寺中和自己辩论的同门茅宽。

    茅宽也是颜钧的弟子之一,那日在楞严寺和何心隐产生矛盾后,双方就彻底分道扬镳。

    没想到茅宽竟然混到了南直隶的贤良文学队伍中。

    不过何心隐是混在北方的队伍中的,而且他是朝廷通缉的要犯,所以做了易容,茅宽应该认不出他来。

    茅宽自信的走上台去,他向皇帝和众臣行礼后,朗声说道:

    “四民平等,皆是陛下子民,何以厚士农而薄工商?”

    “衣食住行,乃万民生息之所仰。江南丝绵工坊昼夜不息,所织造的绵帛披裹我大明万民之躯;房屋营造,皆是工匠日夜操劳之功。”

    “诸君说农是国本,若没有漕运沿岸百万漕工,各省的粮食又要如何运到京师?”

    “草民以为,工商也是国本,请朝廷罢官营专榷,罢丝绢茶瓷之杂税,惠归于民。”

    “此来则四民安业,万世太平!”

    听到茅宽说完,高台上的张居正皱眉。

    他执掌户部,对于国家财政最敏感。

    大明官营的就是铁盐,但实际上铁禁早已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在南方很多地区的官办铁坊规模还不如民办。

    剩下的丝绸和瓷器,大明也设置专营机构,比如在江西景德镇就设有御窑厂,专门烧制官窑瓷器。

    国初在江南也有制造局,专门负责皇家衣物的制造。

    但是这些官办工坊的竞争力很快就不足,比如现在江南的织造局已经自己不织造了,连皇帝登基时候的龙袍,都要花钱承包给民间制造。

    而景德镇的御窑厂的技术也被私窑超过,已经出现官窑不如私窑的情况。

    这些都是国家财政的细枝末节,但是盐不是。

    盐是国家财政的重要部分,官营盐铁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有的政策。

    盐税无论怎么败坏,都是国家财政的重要部分,这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果不其然,茅宽说完,就有一名中年儒生站出来反驳。

    “湖广儒生桓远,参见陛下!”

    桓远行礼完毕,开口说道:

    “朝廷盐法败坏,都是这些奸商所致,如今私盐泛滥,更有那盐枭公然贩盐,专营一府一县之盐,所得之利又用于聚啸人马,俨成豪枭!”

    “盐法败坏,都是因为这些奸滑商贾为祸,若是开放盐禁,则于朝廷无一利,于黎庶无一利,唯利商贾!”

    “刚刚茅生的言论,是嫌江南只有一个张士诚吗!?”

    这下子,整个南方省份的儒生大哗!

    张士诚,和太祖朱元璋争天下的,他的职业是盐枭。

    很显然这段话就是诛心之论了。

    果然桓远这么说了,皇帝的脸色也有些难看了。

    接下来就是双方轮番上台辩论,逐渐就变成了两派。

    南方要求开放官营,解开各籍的限制,均平税赋。

   
最新网址:wap.ibiquxs.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