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五十三章 创业未半,中道花光预算(1 / 3)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org
    …

    早在赵俣登基之初,赵俣就明白,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皇帝个人的钱和国家的钱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这可不是细枝末节的区别,而是皇帝做事的根本。

    历史上明朝的皇帝,常被“内库没钱、国库也缺钱”困住:洪武年间虽设了内承运库存皇帝的私钱,但后来常以“国家用度不够”为由挪用,到万历朝想收矿税补内库,反而引发民变;崇祯帝让大臣捐款充军饷,结果“内库空、国库也空”,最后国家都亡了。

    这都是因为皇帝没固定的私人产业,但凡有个人开销或紧急事情,都得靠户部拨款,既受大臣“节约用度、体恤百姓”的劝谏约束,也难办灵活的事。

    再看历史上的清朝,自从满清入关后就设了“内务府”专门管皇帝的私产。其来源很广:京郊皇家庄园的年收入、盐务部门的孝敬、关税的盈余,甚至粤海关采购的外国货变卖的钱,都不进户部,直接供皇宫用。

    所以,乾隆修圆明园、建承德离宫,虽花了很多钱,却不用动户部的正经款项;慈禧修颐和园时,虽也挪过海军经费,但内务府管的当铺、商号常年有收入,已够其日常大额开销。

    因为有私钱做基础,清朝的皇帝做事就少了“动用国库”的名分束缚,既能从容办祭祀、赏赐这类私事,紧急时还能用私钱补国家用度。

    比如康熙平定三藩时,就从内务府拨了三百万两白银充军饷,这既显了皇帝和国家共进退的态度,又不用让户部加征赋税,百姓也没意见。

    赵俣熟悉这些历史,自然懂这里的关键。

    在赵俣以前,大宋虽有“内藏库”存多余的钱,但这大多是三司划拨的,其实还是国库分出来的,不算皇帝自己的固定产业。

    所以赵俣刚登基不久,就筹备起自己的小金库了。

    不。

    应该说,赵俣登基前,就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小金库了。

    最初的时候,赵俣靠卖玻璃和香皂,在登基之前,就攒下了不少钱。

    等到赵俣登基以后,就自己打造海船,派人前去做海上贸易,成为大宋最大的海商,贩卖瓷器、玻璃、香皂、丝绸、棉布、纺织品、茶叶、钟表、自行车、罐头、火柴、白糖、白酒、醋、精盐等,回来时,再从海外带回来金银、香料、象牙、犀角、真珠、美玉、珊瑚、玛瑙、琉璃、花犀、玳瑁之属,每年单单是靠海上贸易,赵俣都能赚数千万缗。

    同时,赵俣大搞反腐抄家。

    这抄家所得,跟清朝一样,全都是直接进入赵俣的小金库。

    除此之外,大宋灭青唐、灭西夏、灭辽国时,赵俣都得到了大量的财富。

    还有,赵俣派宋江去杀士绅的时候,也是疯狂积累财富。

    关键,在工业革命初期,赵俣让叶诗韵、黄经臣等人建了大量的工厂,大型造船厂、机械局、造铁厂、纺织厂、轴承厂、面粉厂、罐头厂、火柴厂、肥皂厂、自行车厂、人力车厂、钟表厂等等数之不尽的工厂,这些也为赵俣个人赚到了大量的财富。

    最关键的是,随着火车的诞生,赵俣建了大宋的第一条铁路,也就是从江南到燕京再到云地的铁路,创办了铁路局,现在也开始为赵俣盈利了。

    还有,赵俣派人在云地建了大量的煤矿,开始利用火车往燕云地区、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卖煤。

    “柴米油盐”,柴为何排第一?

    因为柴是古代真正的“战略物资”。衙门发俸禄用柴,百姓做饭用柴,冶铁造兵器更要用柴。

    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冬天,严寒要比饥饿还要难熬,冻死骨背后也是穷人连取暖的柴火都抢不到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山林多被权贵垄断,普通人砍棵树很可能断腿,甚至丧命。

    这个时代的柴火,不仅仅是用来取暖、做饭的,它还关乎武器制作和船只制造,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以唐代为例,宫廷用炭需从西凉进口“瑞炭”,每块价值连城;而百姓只能烧秸秆、茅草,甚至拆门板当燃料。

    更残酷的是,多数人连取暖的柴火都没有,一场大雪就能让一个地区冻死几百人、数千人,百姓甚至只能拆屋取木烧火。

    而且,这个时代连“可持续”的概念都不存在,柴火需求催生的是掠夺式开发。

    所谓“绿水青山”,不过是文人笔下的想象——泰山古画中光秃的山脊,才是这个时代山林真实的写照。

    这么说吧,这个时代并非“树比人多”,而是“人抢树活”。

    冬天,穷苦人挨不过去,结局就是死。

    在赵俣登基以前,布匹都相当于硬通货,普通人能得到一件衣服,那真就是家当,甚至在贫苦百姓家里,一件衣服能往下传三代,你穿了,你出门,其他人就出不去了,底层百姓几乎没有棉衣和棉被,甚至连棉花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直到赵俣登基以后,重用袁倾城,大大提高了粮食
最新网址:wap.ibiquxs.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