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二十四章 迁都(3 / 3)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纷反对,他们给赵俣上奏章,找一些牵强的理由,像:

    “伏闻陛下欲迁鼎燕京,臣等窃以为不可。汴梁自五代以来,历宋室百年经营,城郭壮丽,府库充盈,士民安堵,此天造地设之帝都也。燕京孤悬北鄙,屡经兵燹,城垣凋敝,粮草不继,若弃中原膏腴之地,趋苦寒之域,恐动摇国本,非社稷之福。”

    “燕云久陷胡尘,夷汉杂居,习俗异于中土。陛下若迁都于此,号令所及,未必尽从;民心向背,尚未可知。且北地胡骑窥伺,烽火时警,銮舆驻跸,安危系于一线,臣等实难安枕。”

    “自古圣王建都,必择土厚水深、四方朝贡之地。汴梁居中夏之腹,漕运四通,江淮之粟可溯流而至,关陇之兵可驰驿而达。燕京僻处北方偏远之所,漕路艰险,转输耗费十倍于汴梁,民力何以堪之?”

    “祖宗陵寝俱在中原,梓宫安厝,已历数世。若迁都城,岁时祭祀难周,子孙孝思有亏,此乃违逆天道、罔顾祖制之举,伏望陛下三思。”

    “……”

    赵俣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些理由看似关乎国计民生、祖制安危,实则多为托词。

    汴梁及中原地区乃世家大族、官僚集团之根基所在,其田产、商铺、宅第多聚于此,门生故吏、利益网络盘根错节。

    若迁都燕京,

    一则大宋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势必要转移,难免触动其既得利益;

    二则远离故土,其家族势力难以延伸,对朝政的掌控力必受削弱;

    三则燕京邻近边地,需加强军备,势必要缩减部分文官集团的资源倾斜,此辈唯恐失其富贵,故以“安社稷”为名,行“保私利”之实。

    可赵俣并不是当初刚刚黄袍加身难免受人掣肘的赵匡胤,他可是完成了大一统的皇帝,而且对内对外都以强硬著称,连盘根错节的士绅集团都让他给重创了,他想迁都,谁又能阻止得了,谁又敢真的站出来螳臂当车?

    赵俣没跟这些反对派废话,而是直接给蔡京、苏轼等宰臣下圣旨,让他们迅速统一思想,快点调集人员、物资,再从全国范围内以高于市价三成的工资雇佣五十万工匠、三百万民夫前来燕京,修建新的燕京城以及皇宫。

    为了避免麻烦、避免争争讲讲,也不想自己“大兴土木”留下话柄被那些其实并不喜欢自己的文人记在史书上大书特书,赵俣大手一挥,修建新的燕京城和新的皇宫的钱,全都自掏腰包,不用国库掏一文钱。

    另外,为了给自己迁都找一个牛逼哄哄的政治口号,在张纯的建议下,赵俣恬不知耻地直接喊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让那些反对派只能捏着鼻子乖乖地把嘴闭上……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