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酷电子集团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大米,也找到了智云集团商谈,然后迅速达成了合作协议。
大米的智能电动车研发也已经进入了尾声,目前已经进入工厂建设阶段,预计明年夏天就向市场推出他们的第一代大米汽车。
他们本来是打算用EYEQ6方案的,但是现在有了更好的EYEQ7方案,他们自然也会用……不然的话,明年的小蓝汽车都用上L3级别辅助驾驶了,他们大米的汽车没有L3级别辅助驾驶的话,岂不是要落人下乘?
这不行!
作为业务冲突极大,而且经营模式还比较类似的死对头企业,从智能终端到汽车领域,大米都是不甘心落后的。
他们的新车,也必须要有EYEQ7方案……嗯,还有固态电池也必须要有。
小蓝汽车以及大米汽车,这两家行业新兵,但是都背靠巨大现金流和品牌号召力的车企都来了,其他车企也不例外!
而且都挺急的……主要是大部分车企都决定在明年的新车型上使用EYEQ7方案,然而这套辅助驾驶系统方案,也不是说买来就能用的。
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各种实验测试以及适配的……如果有深度定制的需求,那么还要留下一部分深度定制的时间。
智云集团EYEQ项目组的人手也是有限的,能够用来配合车企进行适配优化,乃至深度定制的技术人员数量也是有限的……这客户一多,自然也就需要排队了。
这些车企们,现在抢的就是这个排队时间!
为了抢时间,让智云集团这边尽快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深度定制或优化适配,他们连价格都不怎么谈,稍微砍个价,大概过得去也就签合同了。
虽然这套EYEQ7系统还是老一套的算法加芯片,加激光雷达,摄像头以及其他传感器打包出售,这个打包价格也不便宜…不过这些车企们也没打算把这套系统用在低端车型上的,基本上都是拟定用在二十万以上的车型上。
这个售价的车型,是有价格空间来支撑这个智驾成本的……更别说,其实很多汽车厂商把这套系统搭载在车上后,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收费来回收成本,比如有的车企会向买了车后的消费者,提供一次性卖断或月付费的模式降低成本。
这个很有意思啊,辅助驾驶的硬件已经随同车辆卖给消费者了,但是开启辅助驾驶模式,还要另外付费……
小蓝汽车以及特斯拉等诸多车企都是就是这么干的……
海蓝汽车是个例外,海蓝汽车的高端车型标配或中端车型选配L4级别自动驾驶功能,不需要额外付费买单或月租……
也别觉得海蓝汽车是做善事的,其实他们的模式其实更极端:他们直接把钱算进车辆售价里了。
如海蓝SLMC要选配L4.2系统的自动驾驶功能,需要额外支付十八万,这个价格可不便宜。
并且后续的升级也需要另外付费,比如最开始的是L4.0系统,升级到L4.1系统,需要额外再付费三万。
L4.1升级到现在的L4.2系统,需要再付费三八万。
这还是国内的价格,如果是海外发达国家的里,选配以及升级价格更贵!
低配车型里的标配L3也类似,说是标配,似乎不要钱一样,也不用什么月租或买断费用!
但是依旧被算进了车辆售价里。
同时后续升级一样要额外付费!
最重要的是海蓝汽车的L3级别的成本其实很低的,算法技术都是多年前的淘汰老技术,硬件方面也是成熟落后产品……硬件成本撑死了几千块。
它们用的芯片都是EYQ4芯片,这个芯片是好几年前的十纳米工艺的,现在智云集团半导体都已经推出了EYQ6芯片了……中间差了两代。
当然,因为EYQ系列芯片,本来其特殊构架以及体积和功耗都比较大,而且采用的还是2.5D封装,哪怕是十纳米工艺的EYQ4,其算力依旧不差!
对比现在的PX8芯片,这个芯片看似用了五纳米工艺,但是芯片的整体面积并不大,成本也比较低,构架也差一些,其整合算力是远不如同样采取五纳米工艺制造的EYQ6的……这两者,可不是同一级别的产品。
大概就是同时代旗舰产品和中低端产品的差异……其性能差距很大的。
海蓝汽车的L3辅助驾驶,使用的其他零配件,尤其是感应器方面的硬件成本都是成熟产品,并且经过多年的大规模生产,成本已经下降到了一个非常便宜的程度。
而智云集团的发布的EYEQ7系统,那可就不一样了,虽然感应器东西也差不多,但是智云集团那边还要加一手价格……人家打包卖的,要赚差价的。
这样也就导致了,其他汽车厂商使用这个EYEQ7方案的成本,其实比海蓝汽车用L3辅助驾驶的成本,要高很多……至少是翻倍的成本。
各汽车厂商采购EYEQ7方案,其成本支持并不低……然而,没有哪怕一家汽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