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拉这个品牌,今年全球的年销量能够到七八十万辆就撑死了,还没人家比亚迪一半多。
而且在国内被压制的太狠了,艾拉这个品牌的全球销量里,国内销量占比还没有一半……这对于国内汽车厂商而言,就显得不正常了。
因为不仅仅有比亚迪,国内的其他电动车厂商也给艾拉汽车制造了强大的压力……这年头,很多国内的电动车厂商在十万到十五万元级别的车型里,玩性价比玩的太狠了,一个比一个卷。
以至于艾拉汽车卷不过……因为艾拉汽车受限于母公司影响,这成本其实一直拉不下来。
主要是为了自家母公司的声誉影响,他们没办法使用二三线的零配件来压低成本,然后质量控制又比较严格,对安全性也比较重视,最终就导致整体成本比较高。
需要遵照母公司海蓝汽车集团的质量标准,安全标准来做中低端车型,艾拉汽车也很难的……
毕竟很多东西一分钱一分货,想要用好东西,这成本就下不去。
艾拉这个品牌的情况,其实和智云集团昔年搞C系列手机一样,包袱太多,卷不过其他同行……最后智云集团干脆把C系列变成了新云品牌,进行独立运营,以甩开母公司的包袱影响。
当然,汽车和手机区别还是比较大的,虽然艾拉品牌的性价比不高,不过依旧有相当多一部分消费者宁愿为了质量以及安全溢价几万块购买艾拉汽车。
对于艾拉品牌在低端市场的困局,徐申学的意见是:就这么继续做着,大不了以后不做低端市场,专心搞个中端市场也行,十万到十五万价位的核心市场卷不过,那就主打十五万到二十万价位啊!
国内市场搞不过,就去海外啊,自家的全球渠道得充分利用好啊,国内其他汽车厂商对海蓝汽车集团的全球渠道都流口水……
海蓝汽车在全球数十个国家里都有完善的自营或合作销售渠道呢,这都还没算部分小市场国家的普通汽车经销商,自己进口汽车然后去卖零零碎碎的那种。
艾拉品牌的车型,也完全能够利用这个全球汽车销售体系,搭个顺风车,然后提升海外市场的销量啊!
犯不着在低端市场上和国内那些卷王死磕啊……反正也卷不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