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就这样,其实已经算是非常快速的了。
老美那边的六代机计划,09年就有了相应的计划,前几年设立了正式的项目组,但是现在连个设计方向,PPT图片都还没有搞出来呢。
——————
徐申学暂时放下了六代机那边的项目关注后,把重心重新投向了智能机器人领域。
主要是十二月底发布全新一代的Yun Robot B3之后,智云集团再一次引爆了智能机器人的浪潮。
Yun Robot B3对比上一代的Yun Robot B1更加先进,适用范围更广,整体性能提升了一倍不止,而这也极大的带动了整个智能机器人市场的关注度,甚至让Yun Robot C6/C7这两款入门级机型的销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
同时老一代的B1机型因为经历了持续一年的降价,现在只需要大概二十八九万左右就能够买到,其销量同样也有小幅度的爬升。
Yun Robot里的B1以及B3,还有C6以及C7,这四个新旧、不同价格的机型一起承担了目前智云集团的智能机器人业务的销量重任。
而急速增加的订单,也让智云集团的智能机器人的产能遭到了巨大的挑!
威酷实业以及比亚迪里生产智能机器人的代工厂,现在可以说是7*24小时不间断开工,工人们直接三班倒上班,把现有生产线的产能利用到了极致。
同时新建设的工厂也在加快了建设速度,力争尽快完工并投入生产。
智云集团想要争取在明年达到一百五十万台智能机器人的产能,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智云集团里的智能机器人,其制造难度可比海蓝汽车里的智能电动车高多了。
不仅仅是成品的组装复杂,技术难度高,最关键的还是各种零部件的技术难度非常高,供应链厂商的零配件生产数量也有限。
其中典型的ZY34以及35这两种芯片,还有EYQ4芯片,这两种芯片可都是采用十纳米工艺的芯片呢。
并且都是使用先进3D封装工艺进行生产。
这意味着,生产这三种芯片,需要和现在的S系列芯片抢用十纳米工艺产能,需要和AI6000显卡以及APO4600显卡抢用3D封装工艺的产能。
而这两种产能都是非常稀缺的。
此外还有机器人的手部以及足部里的密集传感器阵列,这东西也是技术含量非常高,当下世界一流水平的半导体传感器,生产制造需要非常优秀的工艺技术,需要智云微电子旗下的专业先进半导体感应器工厂进行生产,而这种顶级的半导体传感器制造工艺,产能也是为非常有限的。
除了这几个比较核心的东西,其他的很多零配件也都是技术含量顶级的产品,并且还都是属于定制类的零配件,供应链厂商那边连现成品的都没有,需要新型组建生产线进行生产。
说实话,如果不是智云集团的订单,这些供应链厂商们都不敢投入巨资建设这些顶级生产线的。
这种顶级生产线里的各种设备甚至技术人员都很贵的好吧!
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只有智云集团的智能机器人业务一家需要,如果机器人卖的不够好的话,他们得血本无归!
也就是智云集团面子大,供应链厂商们对智云集团有一种盲目的信任,这才会在前期里投入巨资,专门给智能机器人搞配套研发、生产线建设。
然而即便如此,现在的大多供应链厂商,在智能机器人零配件业务里目前依旧还处于亏损状态……智云集团那边为了推广智能机器人,持续的降低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以及售价。
这些缩减成本的压力,一部分是智云集团承担的,尤其是一些核心产品,比如算力芯片。
但是大量的供应链企业也承担了巨大的缩减成本的压力……智云集团的高级副总裁顾之明,三天两头挥舞着皮鞭,对着一群供应链企业不断的抽打,迫使他们想方设法,通过技术的进步来大幅度降低成本。
至于靠着压榨工人来降低成本,这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这些零部件成本里,人力成本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头还是在于技术成本。
智云集团要求供应链企业,间隔一段时间就缩减一定比例的成本也就算了
问题是对零配件的质量要求依旧是非常的苛刻,丝毫不会进行变通。
供应链厂商为了给智能机器人进行配套,前期的研发以及现在的生产成本都非常的高昂。
如果就靠着现在的那几十万套零配件的销量,他们是无法收回如此庞大的投资成本的……得指望后续更多的订单才行。
不少供应链厂商的零配件报价,都是基于智云机器人能够在未来,达到年产量两百万甚至三百万台的规模来进行报价的……这样才能够摊薄现平均成本,不这么做的话,一个个零配件的价格都得贵上天去!
就和当初的原型机一样,初步预计的硬件成本就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