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四十七章 智能电动车的浪潮以及混乱(3 / 5)  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在说,现在的智能电动车,就是给智能手机安装上轮子,但问题是智能手机也不好搞啊!

    因此这些互联网企业搞的是智能辅助驾驶部分,不涉及整车制造。

    反倒是大米那边,直接宣布要玩整车制造,要推出大米品牌的智能电动车。

    都是玩中低端智能终端的,都是靠着抱智云这个大腿混的设计组装类企业……没道理威酷电子可以搞,他们大米就不行啊?

    所以他们反应迅速启动的智能电动车计划,号称要打造国民价格,同时又性能顶级的纯电轿车!

    当然,说是这么说,但是他们实际上非常谨慎的……并没有和一些所谓的新势力车企一样,大手笔直接开始砸钱。

    因为这年头的智能电动车行业投资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新势力造车厂商,砸钱一个比一个凶猛,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它们比海蓝汽车,智云集团还有钱呢。

    而过高的成本,对于大米那边也是无法接受的,毕竟品牌价值就在这里摆着,它们也不可能搞太贵的车,卖不出去的……

    它们之所以下决心跟进,主要还是看了威酷电子那边也搞,而且似乎投入也不是很大的样子……如果不是有威酷电子在前头趟路,它们是不会现在就尝试搞什么智能电动车的。

    问题是,威酷电子真搞了啊!

    然后问题就来了,威酷电子可以搞,为什么我们大米不行呢?

    至于成本高,我们慢慢来,摸着威酷电子过河嘛,看看是不是真的要花大几百个亿甚至上千亿搞智能电动车。

    也不能怪大米的管理层小心谨慎……主要是最近几年,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厂商们表现的太吓人,而且到处宣扬各种高成本。

    动不动就是几百亿投资的,就这,也没搞出来什么堪用的车型,一个比一个亏的厉害。

    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智能电动车,除了海蓝汽车这个当之无愧的霸主外,就剩下比亚迪、北汽这两家卖得比较好了,而剩下的卖的比较不错的车型,也是传统汽车厂商转型而来的国产自主品牌电动车。

    这是一个目前新能源车领域里比较矛盾的一点……甚至让大米的管理层都非常疑惑的一点。

    咋一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似乎很高,但是人家威酷电子那边似乎也没真花多少钱啊。

    最大笔的开支就是收购了一家小车企,但是也才花了十多个亿,就算是后头还有改装、升级工厂的开支,打通供应链,整个生产链条上的投资,估计撑死了百来亿。

    再加上什么研发,广告营销以及门店铺设费用这些,估计也得一百多亿。

    设计研发营销领域以及生产领域加起来,估计有个三四百亿也就差不多了。

    而威酷电子集团的财报公布的拟投资数目,也是三百亿。

    一边是威酷电子说三百亿就够用了,一边是说其他造车新势力说哪怕是有三五百亿还不够用!

    这就相互矛盾了啊!

    造智能电动车到底要多少钱?

    大米那边是跨行玩,心中也没底,因此他们是非常谨慎啊!

    让他们谨慎的另外一个造车资质问题。

    这个制造以及销售乘用车的资质,也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不是所有车企都是海蓝汽车,可以获得特批的制造以及销售汽车牌照的。

    其他车企,哪怕是威酷电子也得老老实实按照规矩来,而这难度并不小。

    为了解决造车资质问题,威酷电子一开始是选择找海蓝汽车那边进行合作,但是海蓝汽车那边自己的产能都不够用,哪有多余的给他们啊。

    同时海蓝汽车那边的管理层,也担心合作后会拉低自己的品牌价值。

    此外威酷电子造车,在海蓝汽车的管理层看来,其实也是一种挑战和威胁……而且是不小的威胁。

    虽然大家都是属于徐申学这个老板手底下的企业,然后两家公司之间依旧有着各自的利益。

    管理层以及技术人员拿的可是各自公司里的薪资以及大量的股票期权,公司的经营情况好坏,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收入。

    上头的大老板徐申学要推动威酷电子搞中低端的电动车,还让海蓝汽车把一些关键专利,技术付费授权给威酷电子,但是这已经是极限了。

    再多的话,海蓝汽车那边的管理层就要跑到徐申学家门口上吊去了……

    你徐大老板要扶持威酷电子可以,但是你不能拿着海蓝汽车十多万名员工的利益去扶持啊。

    徐申学对此也很清楚,手底下的企业多了,不可避免就会遇上这种事,各企业之间开始出现山头主义,各自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行事。

    很多时候徐申学也需要综合考虑旗下各企业的情况,也不能强行拉郎配的。

    这种情况下,威酷电子尝试和海蓝汽车达成合作的计划没能成功,但是不要紧,国内游造车资质,但是经营不太行的车企虽然少,但还是有的。

    威酷电子很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