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的不是智云对此进行保密,而是属于法律意义上的保密。
如果有人泄露相关技术信息的话,安全机构的人分分钟上门请他喝茶。
EYQ算力平台以及ZY系列芯片倒不是什么保密项目,但是徐申学为了保持旗下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只批准自用以及供给兄弟企业,如海蓝汽车,小疆科技。
而且EYQ芯片方面,海蓝汽车也具备一定的话语权,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智云集团是不能把EYQ芯片供给其他汽车厂商使用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国防项目,在开发阶段也大量使用EYQ平台进行开发,测试,比如X1战斗机的原型机上使用的终端算力芯片,就是基于十二纳米工艺的EYQ3芯片。
不过智云半导体部门,也按照合作机构的技术要求,开发国防专用的算力平台,项目代号为GF算力平台,第一代GF1芯片基于十纳米工艺,采用极为苛刻的设计要求、封装要求,要求芯片耐高低温、抗干扰、耐冲击、抗辐射等诸多要求。
目前该芯片已经试片成功并小规模投产并使用在一些秘密项目上。
该芯片的生产,甚至比S803芯片还要早……没办法,人家合作机构的一大堆项目都等着这个芯片用呢。
而GF1芯片考虑到研发成本高,产量低,其价格会非常昂贵……远超过民用产品的单价,单价可能达到数百万元一枚。
其价格高,并不是因为技术要求高,制造困难,而是因为产量低,无法摊薄巨大的研发成本以及生产成本。
一款芯片,不管需求量是一百枚,还是一百万枚,其研发成本都一样的。
生产过程里的一些硬件支出也不可或缺的,比如掩膜版的制作,哪怕你生产一枚芯片,都得制作一整套的掩膜版,这导致小产量的芯片,在制造成本上也非常昂贵。
稀少的产量以及使用量,这是导致GF1芯片的价格贵上天的核心因素……而不是技术更加困难而导致的成本高昂。
不过GF1芯片也不是什么战斗机专用的芯片,这是一种通用终端算力芯片,未来还可以用于其他人工智能终端领域,然后提升需求量,逐步降低成本。
只是再怎么降低,也不可能降低大规模量产芯片的水准。
——————
考虑到自用的局限性,这一次的人工智能浪潮引来的算力芯片的市场紧缺,其实并不会影响到这几个系列的产品。
季成和他们如今讨论的,主要还是可以大规模外销的各种算力芯片。
而短期内大量涌入的订单,也让智云集团旗下的智云微电子的产能迎来了巨大的挑战。
智云微电子的负责人丁成军道:“我们的算力芯片的工艺制程,集中在十四纳米工艺以及十二纳米工艺,我们在这两种工艺的产能,虽然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高的,但是我们需要用到这两种工艺的产品也非常多。”
“因为目前我们集团自用以及对外销售的主要核心逻辑芯片产品,基本都集中在这两个工艺里,包括手机SOC芯片,电脑CPU,服务器CPU,消费级GPU,部分功能芯片等等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工艺而设计并生产销售的!”
“而数据中心GPU芯片以及终端算力芯片里的APO4000以及APO4500,EYQ3,EYEQ3/4,ZY系列芯片,还包括集团大规模自用的AI5500芯片等等,这些都大量占用了产能!”
“而目前,我们的十四纳米工艺,包括十二纳米工艺在内,总产能每月只有二十八万片,目前产能已经满负荷运转了!”
“考虑到S系列芯片里的S803芯片采用十纳米工艺,并在后续大规模大规模量产,同时采用十二纳米工艺的S703芯片以及采用十四纳米工艺的S603芯片的出货量持续降低,我们后续应该能陆续腾出来大约每月四万片的产能,转为用于APO系列芯片的扩产!”
“同时,我们正在对第八厂进行技术升级,预计七月份将会提供五万片的十四纳米工艺产能。”
“等到今年秋天,我们的十四纳米以及十二纳米工艺的产能,将会达到预期的每月三十三万片,初步缓解该工艺的产能紧张问题。”
”同时我们正在第三厂里建设第三产线,该产线为十二纳米工艺产线,设计产能为每月四万片,预计明年年中投产。”
“同时我们还在推进第十七厂的技术改造工作,新扩充一部分十二纳米工艺的产能,扩充部分将会达到三万片,该项目预计在明年冬天投产!”
“等到明年,我们的十四纳米以及十二纳米工艺的产能,将会达到每月四十万片,远超过其他竞争对手,并满足市场需求。”
“这个产能我们认为已经能够达到初步要求,虽然潜在订单还有很多,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正在不断的推进工艺技术,而随着工艺技术的推进,很多先进半导体产品的工艺节点也会随着跟进。”
“就如S系列芯片一样,今年上半年我们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