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七十七章 子午谷奇谋(2 / 3)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许多文人雅士、公子王孙慕名而来,想要结识这位奇女子。苏小小虽身处困顿,却不卑不亢,她以诗会友,与来客谈诗论文,饮酒作乐。

    她的居所常常高朋满座,谈笑风生,成为当时钱塘一处风雅之地。然而,在众多访客中,真正能走进她内心的人寥寥无几。

    直到有一天,苏小小遇见了阮郁。阮郁出身名门,风度翩翩,才华横溢。两人初次相见便被对方的气质所吸引,一见钟情。

    此后,阮郁常常与苏小小相伴。二人一同游湖赏景,吟诗作画,度过了一段如胶似漆的美好时光。

    苏小小以为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能够与阮郁长相厮守,共赴白首。然而,现实却残酷地击碎了她的美梦。阮郁的父亲得知儿子与歌姬相恋,勃然大怒,强行将阮郁召回金陵。

    临别时,苏小小在西陵桥头赠阮郁明珠一颗,含泪吟道:“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一场景成为后世无数艺术创作的母题。阮郁虽心有不舍,但在封建礼教和家族压力之下,最终还是无奈离去,从此音信全无。

    阮郁的离去让苏小小深受打击,她整日郁郁寡欢,以泪洗面。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未就此结束。当地的一位官员孟浪听闻苏小小的才名,想要见识一番,便派人将她召来。

    孟浪故意刁难,想要羞辱她,没想到苏小小从容应对,以一首诗巧妙化解,展现出非凡的才情与智慧,令孟浪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尽管经历了感情的挫折和权贵的刁难,苏小小的内心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她继续在西林桥畔过着自己的生活,接济穷苦之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的善良和侠义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敬重和爱戴。

    后来,苏小小在一次游玩中遇到了一位名叫鲍仁的书生。鲍仁虽胸怀大志,却因家境贫寒无力赴京赶考。

    苏小小见他才华出众,为人正直,便慷慨解囊,资助他进京应试。鲍仁感激涕零,对苏小下誓言,日后定当涌泉相报。

    然而,命运总是爱捉弄人。苏小小因长期郁郁寡欢,加上生活的操劳,身体每况愈下。在鲍仁赴京赶考后不久,苏小小便一病不起,年仅19岁便香消玉殒。临终前,她唯一的心愿便是希望死后能葬在西陵桥畔,与这一方深爱的山水相伴。

    鲍仁不负所望,在科举中高中,被任命为华州刺史。当他满心欢喜地回来想要报答苏小小时,却得知了她去世的噩耗。

    鲍仁悲痛欲绝,遵照苏小小的遗愿,将她葬在了西林桥畔。从此,苏小小的墓成为了西湖边一处独特的风景。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凭吊,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苏小小墓历经多次修缮,始终是西湖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乾隆帝南巡时曾赋诗赞美她:“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民国时期,秋瑾烈士更选择齐墓附近作为秘密集会地点。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能成功吗?#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能成功吗?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意图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在这场关乎国运的战役中,名将魏延提出了一项极具争议的军事计划——子午谷奇谋。

    这一计划的核心是率领5000精兵穿越秦岭子午谷,直取曹魏战略枢纽长安,继而与诸葛亮的主力形成东西呼应之势。然而,诸葛亮最终否决了魏延的提议,选择从岐山方向稳扎稳打。

    这一决策引发了后世长达千年的争论:魏延的奇谋究竟是改变历史的良机,还是注定失败的冒险?

    根据《魏略》记载,魏延的战术部署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他要求自率5000精兵从汉中出发,沿子午谷北行,计划在10日内穿越330公里的险峻山道,突袭长安城。

    子午谷作为秦岭六道中最艰险的通道,沿途悬崖绝壁密布,夏季多暴雨,冬季积雪封山,行军难度极大。

    魏延的第二层策略是心理战。他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缺乏实战经验且性格怯懦,蜀军突然兵临城下,必能令其弃城而逃。若能夺取长安,蜀军可依托关中平原的物资与潼关天险,阻断曹魏援军西进。

    此时,诸葛亮主力从斜谷出兵猛进,两部大军形成犄角之势,或可一举扭转蜀汉的战略劣势。

    从表面看,这一计划兼具出奇制胜的胆略与缜密的战术配合。然而,深入分析三国时期的客观条件,其可行性实则充满隐患。首要障碍在于地理与后勤的致命限制。

    子午谷的通行条件极差。曹魏名将曹真曾在230年尝试穿越子午谷,结果因暴雨导致栈道损毁,补给中断,数万大军耗时1个月竟未能走出秦岭。

    魏延要求的10日行军意味着每日推进33公里,远超古代军队每日20公里的常规速度。即便蜀军轻装简行,也难以规避天气突变、敌军伏击等意外因素。

    其次,曹魏的防御体系远非魏延设想的那般脆弱。长安作为关中核心,城墙坚固且驻军规模庞大。

    守将夏侯楙虽非名将,但其麾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