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章 不受待见的爱尔兰人(1 / 3)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org
    其实弗兰茨本来打算将防鼠板做成倒锥形的,毕竟理论上讲这样的防护力最强。

    不过这样一来制造的难度就会上升,同时上升的还有制造成本,而在防护力方面半径60厘米的圆盘形防鼠板已经足够,更强完全没有必要。

    除非出现新型老鼠,否则不需要再在防护力上做文章。

    其实奥地利帝国的高层大多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战争表示不解,毕竟他们觉得自己应该挑战的是更强的对手,而并非是什么老鼠。

    “动用国家机器去消灭老鼠?至于吗?”

    内政大臣乔瓦尼·巴蒂斯塔顿了顿继续说道。

    “我们的国家中有更需要铲除的害虫。”

    巴蒂斯塔的话顿时让气氛紧张了起来,毕竟奥地利帝国的反腐行动每一次都会搞得腥风血雨。

    皇帝陛下甚至会不顾面子直接处死自己刚刚嘉奖过的大臣,西波斯尼亚那件事如果没有大人物的故意疏漏,想要在奥地利帝国瞒过弗兰茨的眼睛几乎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那是奥地利帝国官僚系统对弗兰茨的一种试探,想看看弗兰茨的底线在哪。

    不过弗兰茨并不想要继续这持续了数百年的游戏,他直接进行了最强烈的回击。

    弗兰茨从登基之前就在培养自己的势力,经过八年的持续改造也算是有了自己的班底。

    弗兰茨对于贪污腐败和地方割据一贯是零容忍的态度,所以此时巴蒂斯塔的话才会让御前议会的大臣们如此紧张。

    不过巴蒂斯塔显然并不是这个意思,他想说的是爱尔兰人的问题。在英美开战之后,奥地利帝国的爱尔兰人数量正在飞速增加。

    首先前往美国的商船几乎停摆,其次英国人不想让爱尔兰人去资敌,毕竟此时的美军中可有不少爱尔兰人。

    再次就是英国人打仗也是要抓壮丁的,而廉价的爱尔兰人显然更有性价比。

    在看到奥地利帝国取得的成就之后,西班牙和法国,两西西里王国都曾经尝试过引渡爱尔兰难民。

    经历大战之后的西班牙和法国都损失了不少轻壮劳力,而两西西里王国的年轻人则是大量外逃,三国对廉价的壮劳力都有很大需求。

    不过很不幸爱尔兰人的技能和此时三国的需求并不匹配,爱尔兰人基本都是赤贫的农民,他们一生都在和土地打交道。

    然而此时欧洲正处于工业时代,需要的是可以直接进入工厂工人。

    这个时代对于大多数工人的技术和文化水平要求都很低,但问题是由于语言问题,双方存在沟通障碍,这就大大增加了用工成本。

    即便是从事农业,爱尔兰人的农业知识也不足以应付地中海地区的农业情况,整天种植土豆、小麦的爱尔兰农民面对葡萄藤和橄榄树必然会一筹莫展。

    就算爱尔兰人能处理这些问题,他们依然显得低效而昂贵。

    除此之外就是必然会带来的社会问题,因为各民族的民族意识都在觉醒,所以排外是一个很难避免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如丧家之犬一般的爱尔兰人,他们在欧洲人眼中就是一群流氓、乞丐。

    再加上几次大规模的霍乱,很容易让人将他们视为传播疫病的根源。

    马铃薯晚疫病在英伦三岛上最严重,但不代表欧洲其他地区就没有这个问题。

    事实上马铃薯晚疫病正在整个欧洲肆虐,那么大家会将这个可怕的灾难怪在谁身上呢?

    教会会为他们辩解,还是让他们背锅来平复本国人的愤怒和恐慌呢?

    英国人本着自己不要也绝不能给别人的原则,每次都会专门挑选一些老弱病残,以及不稳定分子送上船。

    一来二去爱尔兰人的去路很快就被堵死,奥地利帝国的船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

    奥地利帝国的救援船就那么几艘,而且英国政府还要优先安排他们觉得最没用,最可能产生副作用的人员上船。

    想要逃离爱尔兰岛的人只能自己想办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躲在货物中间或者煤堆之中。

    历史上就有很多偷渡的爱尔兰人这样被压死在煤堆或者货物中间。

    人们往往会拿出自己全部的财产去换一张船票,就好像要登上诺亚方舟一样。

    不过这些爱尔兰人的钱通常并不足够支付一张船票的价格,许多青年男女干脆会和船主或者一切愿意购买他们劳动力的人签订“卖身契”。

    为了离开这个人间炼狱,他们愿意做任何事。

    曾经的绿宝石岛上无人收殓的尸体随处可见,更可怕的是那些尸体上的衣物都早已不见,尸体本身也有残缺。

    很多地区的草根、树皮都被啃光,即便如此还是出现了大量的鬼村。

    所谓鬼村就是全村都被活活饿死。

    英国政府只会将人关入济贫院,英国的济贫院又号称“活死人墓”。

    地主们则是趁机优化资源配置将那些土地变为牲口的牧场,驱逐那些无力支付地租的爱尔兰人。
最新网址:wap.ibiquxs.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