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粗鄙之言(1 / 3)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org
    很快威廉·罗登就得到了他要的补给,同时他也接到了伦敦的新命令。

    伦敦的命令自然是让他找个软柿子捏,目的就是给美国政府施压。英国人觉得美国人不投降,不和谈的原因就是压力不够。

    英国内阁关于美国的看法很一致,他们觉得没法速战速决,攻占整个美国就已经不可能。

    所以现在英国需要的并不是扩大战果,而是保住胜利果实以减少损失,所以就需要将美国人逼回谈判桌上。

    虽然威廉·罗登不想和人分享功劳,但为了确保胜利他还是请来海军一同进攻。

    费城临海,并且有当时美国最大的河口港。如果让海军摧毁了费城的码头,那么必然能打击费城美军的士气。

    此时大宗物资往往都囤积在港口附近的仓库,如果在袭击中英军能恰巧将其烧毁,那么整座城市的抵抗意志会瞬间瓦解。

    英国皇家海军过去是不屑与英国陆军的合作,更遑论受对方指挥。

    只不过近些年皇家海军的战绩实在不太行,而且在海军的将领看来在北美的战斗完全就是虐菜,他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于是乎英军开始海陆两端齐头并进,誓要将费城拿下。

    不过英国人忽略了一个问题,费城是此时美国第二大城市,人口数量58万,仅次于纽约。

    但和纽约不同的是费城有着完备的工业体系,并且是《独立宣言》和《联邦条例》的签署地,第一届大陆议会便是在此地召开。

    费城被视为美国的“诞生地”,非要说的话类似于法国的凡尔登。

    而纽约作为经济中心和英国金融城来往密切,几乎聚集了整个美国的半数亲英派,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共识度极低,指望他们能在国破家未亡之际联手抗敌才不现实。

    另外说一下,其实此时美国的动员能力非常强,再加上费城作为老区的民兵传统,杰克逊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凑出近5万大军,算上他带来的两万援军,总兵力已经接近八万人。

    与其他地区的美国民兵不同,费城的民兵是以社区为单位,彼此之间非常熟悉,并且经常训练,已经不能被简单地称之为持枪农夫了。

    如果说纽约是美国亲英派最多的地方,那么费城就是美国反英派最多的地方。

    反观威廉·罗登的陆军主力依然只有一万多人,算上从旁协助的海军也超不过两万人。

    可以说从战争还未开始就注定了英军的失败,然而无论海陆,英军依然傲慢。

    在陆地上以弱势兵力向着是己方八倍兵力的守军发起进攻的结果可想而知。

    即便美军的个人战术素养要远低于英军,1比2点几的战损比都不足以挽救战局,威廉·罗登不得不在总攻开始后的两个小时选择停止进攻。

    在海上皇家海军依然没有捞到半点好处,他们对费城港口的火力预估严重不足。

    面对岸防炮强大的火力,英军舰队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了快速突进。

    这一次军事冒险非但没给他们带来辉煌的战绩,反而还撞上了美国人的老式水雷,结果导致舰队发生混乱,最终一艘巡洋舰和一艘护卫舰被击沉,数艘战舰重伤退出了战场。

    很明显费城是一块硬骨头短时间内肯定无法攻克,于是乎威廉·罗登再次选择了撤退。

    威廉·罗登的选择在他自己看来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费城这种抵抗顽强的大城市明显不符合软柿子的标准。

    国会让他速胜,那就随便找个防御薄弱的小镇下手就好,正好还可以分散美国人的兵力,美国佬总不可能每个小镇里都能组织起上万规模的军队吧。

    真那样就不用打了,直接投降算了。

    但在美国人眼中威廉·罗登是在逃跑,他们无疑又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即便伤亡人数是英军的一倍,但他们击退了围困费城的英军。

    消息传回华盛顿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正因为接二连三地取胜所以主战派的人数正在增加。

    人们也从愤怒、悲观转为了狂热,毕竟在此时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英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强国。

    能战胜世界第一强国无疑证明了他们自身的优秀和强大,这对于流年不利的美国来说非常重要。

    这一世的美国非常不顺,从1836年孤星共和国开始美国就很少取胜,并且经常遭到欧洲军队的降维打击。

    之后的美墨战争中更是被奥地利帝国的加利福尼亚殖民地暴打,古巴战争更是没敢对奥地利帝国放一枪,就连美利坚的天命都暗淡了很多。

    尤其是在富兰克林·皮尔斯发动第三次美墨战争之后,英国人一路势如破竹让美国国内出现了大量的投降派,他们是真觉得美国要完蛋了。

    但这两场胜利大大提振了美国方面的士气,对于法国可能倒向英国一方更多的是愤怒,而并非恐惧,毕竟在美国人看来法国人应该是正义的伙伴才对。

    至于敌人的数量是一个英国,还是再加上一个法国对他们的主观感受来
最新网址:wap.ibiquxs.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