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如果此时再有人进行构陷,再想把事情解释清楚就困难了。
这一次弗兰茨对那些商人不过是略施惩戒而已,毕竟按照资本主义那一套弗兰茨应该趁机将他们吃干抹净才是。
只不过这样的做法也有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一部分官员和商人开始迷信权力。
如果说让那些商人们肆意妄为很糟糕,那让官员们自以为是则更加要命。
有些人的思路是很奇怪的,他们不会觉得自己错了,反而会认为是他们力量不足,他们只看到了弗兰茨的力量,却没有看到背后的逻辑。
在这种尴尬的时刻还是要假借上帝他老人家的名义,由教会和一群民间人士请愿,经弗兰茨批准。
奥地利帝国颁布了《公平价格法》,在法律层面上杜绝商人囤积生活物资,趁机哄抬物价的可能。
《公平价格法》其实是源自文艺复兴时期一群神学家的设想,当然他们的设想很不靠谱,只有冠冕堂皇的大义,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不过弗兰茨可以找有经验的官员和经济学家、法学家将其补完,再让那些专门负责辩经的神学家进行讲解。
《公平价格法》颁布之后,奥地利帝国连续上涨八年的物价第一次有了回落的迹象。
虽说奥地利帝国的物价每次上涨只是几芬尼,很多专业的学者和官员都很难从报告中看出端倪。
但是民众却对这些异常敏感,毕竟他们整天要和这些东西打交道。
就好像油价只是上涨了几分钱依然有人觉得天都塌了,一些人拼命地想拿出证据证明这些根本就影响不了普通人的生活。
然而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民众想要的是什么,《公平价格法》颁布之后虽然很多社会精英都很反感,但民众却是真正感受到了实惠。
对此最为积极的便是教堂中的神父们,各地本堂神父纷纷招摇过市挨家挨户地通知这个“福音”。
“禁止囤积居奇”、“恶意涨价者将受惩罚”、“必需品将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出售”.
“皇帝陛下和万能的主并没有抛弃我们!亲爱的兄弟姐妹们,这份法令,并非仅仅是尘世的律法,更是天主公义的彰显!
‘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出自《马太福音》)
那些在苦难中趁火打劫者,他们剥削的不是金钱,而是灵魂!政府与教会携手,正是为了遏制这罪恶的蔓延,确保人人都能获得生存的权利和尊严!”
民众们都表现得十分亢奋。
“太好了!那些吸血鬼!犹太人!他们再也不能随意抬高价格了!
正义必将得到伸张!”
其实犹太人在奸商中的占比已经很低,毕竟大多数敢想敢做的犹太人都被送去了巴塔哥尼亚改造。
但这种刻板印象是很难改变的,一些常年生活在维也纳的犹太人喊得最凶,主要是为了洗清自己的嫌疑。
过去弗兰茨都会直接使用限价令,不过权力最好不要滥用,哪怕是有再正当的目的。
所以弗兰茨需要一部法律为自己的合理行为进行背书,不过这部法律制定和执行不能太过温吞,否则的话很容易遭到反噬。
实际上还真有一批商人联合起来准备减少粮食的供应,引起民众恐慌,最好还能饿死几个人,这样才能倒逼弗兰茨妥协。
如果换做平时弗兰茨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大概率会在皇室的产业出售平价粮。
一方面可以化解危机,另一方面又可以赚一波名声,简直是一举两得。
不过弗兰茨对于这种顶风作案的人实在不想手下留情,他直接派出密探调查清楚之后直接将那些同意密谋的商人,以及他们背后的黑手一同抓了起来。
然后开始公开审判,最终在陪审团的一致同意下流放非洲。
这些商人们梦想中的黑市还没搭建起来就被抄了家,他们囤积的货物便会成为第一批平价商品。
弗兰茨一直以来打击的都是囤积者,对于生产者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所以他的口碑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有人觉得他太过仁慈,有人觉得他太过暴虐,每个人都能给出自己的理由,并对此坚信不疑。
一般来说这种政令几乎没有实施的可能,毕竟商人可以利用各种合法、不合法的手段进行反击,而实施者只能照单全收,最终在两难之中将自己活活逼死,就比如曾经的约瑟夫一世。
有些商家会声称自己采购成本高昂,或者以“运输费”、“保管费”等名目,在规定价格之外收取额外费用。
一些商人会在不容易被察觉的情况下以次充好,或者缩减商品份量。
故意减少市场供应,声称“货源不足”,以制造稀缺感,迫使消费者不得不接受高价或等待。
找各种专家和有影响力的人士来论证公平和效率不可兼得,追求公平就必然会抹杀效率,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最终导致社会的崩溃。
种种招数层出不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