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章 香蕉(2 / 3)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径依赖,政治权力确实高效、廉价,但要只想着靠权术,那社会就无法进步。

    否则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应该是清朝,毕竟就连厚黑学大师李宗吾也只能止步于举人。

    至于由蒸汽船和火车组成的物流网络对于普通公司和商人来说可能是天方夜谭,但对于奥地利帝国来说却算不上问题。

    解决了最大的难题之后,便是如何使西印度群岛的香蕉产业利润最大化。

    首先便是筛选良种,在牙买加等地的大米歇尔蕉便是世界上最好的香蕉品种之一。

    大米歇尔蕉香气浓郁,果肉甜美丝滑,味道要远胜现代我们吃到的卡文迪许香蕉,甚至有人特意从欧洲赶来一尝为快。

    而且大米歇尔蕉的果皮更厚,很多人可能会很奇怪果皮厚算什么优势?

    要知道此时的香蕉都需要漂洋过海的,发生磕碰是常有的事情。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香蕉在发生碰撞或者挤压之后会发生什么,不过大米歇尔蕉由于其较为厚实的果皮反而不惧磕碰,也更不容易腐烂。

    不过此时香蕉的商业化种植还没开始,大米歇尔蕉在牙买加的种植面积十分有限。

    想要在西印度群岛发展香蕉产业还需要奥地利帝国的推广,但正如前文所说大米歇尔蕉的生存能力很强,所以种植并不费力。

    很多人一定会非常好奇,集这么多优势于一身的大米歇尔蕉怎么会败给现代那各方面都十分平庸的卡文迪许香蕉?

    实际上大米歇尔蕉确实统治了香蕉产业一百多年,在其兴盛的时代卡文迪许香蕉根本没有市场。

    然而上世纪由于基因技术的滥用导致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大米歇尔蕉全是同一株的克隆体,最终一种名为“巴拿马病”的真菌爆发,直接摧毁了大米歇尔蕉的王朝。

    人们在迫不得已之下才选择了卡文迪许香蕉,一个不那么烂的品种。

    不过现在卡文迪许香蕉也有了不治之症,那就是香蕉枯萎病。

    弗兰茨既然知道后世的历史,他就不可能继续重蹈覆辙。

    奥地利帝国将会在西印度群岛同时推广两种香蕉的种植,并且会尝试培育新品种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灾害。

    奥地利帝国农业部的顾问可是孟德尔,他对此自然是十分在行。

    也正是因为这位顾问的存在,所以奥地利帝国的农业杂交技术发展飞快已经远超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只不过这种优势由于时代所限并不明显,具体体现在奥地利帝国辛苦培育出的植株除非不推广,一旦推广其他国家就能轻易获得,然后在其国家推广。

    除此之外奥地利帝国管理水平和农业相关技术也远不是普通种植园能相比的,大规模、集约化的科学管理可以大大增加产量,避免浪费。

    至于市场,这个年代其实最不缺的就是市场,只要商品对路什么都能卖出一个好价钱。

    主要是这个时代广告的名声还没那么差,人们很愿意相信广告,甚至很愿意看广告,他们总是会被那些神奇的广告词所吸引。

    尤其是欧洲的上流社会,历史上因迷信广告而导致的乐子层出不穷。

    不管怎么说香蕉此时都算是稀罕物,只要能运回欧洲自然会有大把的人为其买单。

    弗兰茨的香蕉说不定还能叩开其他国家的大门。

    最后最重要的便是前期资本投入,这对于奥地利帝国来说同样不是问题,毕竟那些战争财可不是白发的。

    在洪都拉斯的第一步同样是驱逐原住民,弗兰茨对英国人那套一点都不感冒。

    历史上英国人害怕洪都拉斯地区劳动力不足,所以对玛雅人的后裔十分优待,将他们重新引入了洪都拉斯可以在文明之光的照耀下打工。

    不过英国人并没有就此收手,实际上他们一直在想方设法的吸引移民,但并非是本国移民,而是那些被周围其他国家抛弃的人口,比如被称为“黑加勒比人”的加里富纳人。

    英国人的目的第一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英国的殖民带来了第二波白人病,很多当地人都死于英国人带来的传染病。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当时黄热病大流行很多英国殖民者也因此而丧生。

    不过那些原住民就更倒霉了,他们在黄热病和英国人带来的新疾病的轮番折磨下人口锐减。

    部分部族的食尸文化更加剧了这一情况,所以英国人才不得不引进外来人口,毕竟不能指望那一万大几千的殖民者经营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其次英国人的殖民策略是以贸易为主。没有人。他们的商品卖给谁?

    最后则是人为制造社会隔阂,多元化的社会也意味着内部的多重竞争。当不同族裔不同群体为工作、土地、水源,甚至社会资源竞争的时候,他们的矛头会指向谁?

    是高高在上、需要他们仰望、巴结的统治者,还是身为竞争对手的其他族群?

    为什么英国人那么喜欢培养民众的竞争意识?民众如果都团结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