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沼之中为那些懒惰的贱民送上煤炭和比煤炭更黑的面包。
多么盛大的义举!简直就是本世纪最丑陋的马戏!
也不知道那女王和王夫看到他们那锃亮的马车和纯色骏马碾过贫民区街道上那些煤灰和混合着朗姆酒的呕吐物心里是什么感受?
啊!那空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弥散开来了!是希望吗?
不!是女王陛下身上那昂贵的香水味!
他们的慈善只能如同他们身上的香水味一般麻痹我们!
这场精心编排、耗资巨大的表演无法帮助任何人!不过是高贵、仁慈的主角们的自我安慰而已。
女王陛下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标志性的假笑,可即便是那微笑也被厚厚的面纱遮住。
她用她那洁白无瑕的小山羊皮手套,从一个同样洁白无瑕的篮子中取出一块面包,小心翼翼地递给一个被精挑细选出来的孤儿手中。
一块煤,一块面包就能拯救所有人了吗?
整个过程中她的肌肤完全没有暴露在我们的空气中,双方始终隔着一层昂贵且傲慢的屏障。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吧!
这趟慈善之旅的路费包括但不限于马车的保养、卫队和仆人的薪资、女王夫妇的服装,以及那些昂贵的香水。
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浪费足够被他们救济的那些人吃上数年!如果他们将这些钱交给专业的人,至少可以救助数十倍的贫民。
如果他们将这些钱交给我们的工厂主们就能创造成百上千的就业岗位!
这对伟大的夫妇为我们表演了一场如何用足以灌溉千顷良田的水去浇灌一盆已经枯萎的盆栽!
他们走了!不带走一片尘土!
哦,不!还是有一点点改变的!
那些可怜的穷人又多了一个新的负担,那就是为这场盛大的演出表现出感激涕零的样子。
女王夫妇带走一张张爱民如子的完美证明,据说那些摄影师都是从奥地利和法国请来的大师光是出场费就要上百英镑。
我们的女王夫妇因屈尊降贵而得到了良心上的满足,而他们留给我们的却是巨大的财政赤字!
这真的是慈善吗?这分明是一场献祭,献祭我们的财富点燃那些穷人的苦难,用以照亮那王室恶毒的光环!
这篇文章一出立刻被各大报纸转载,不过对于这篇文章的争议也非常大。因为这篇文章虽然在某些人看来很爽,但却刻意扭曲了很多事实。
就比如维多利亚夫妇带去的远不止一块或者几块面包和煤炭,因为很多面包店从前一天就开始准备女王夫妇要的面包。
光是把这些面包运到分发地就用了几十辆马车,而且分发的地点也不仅仅是贫民窟,很多工厂和不那么富裕的社区外围也设立了分发点。
至于拉煤的车厢就有足足有三十几节,并且往返了足足十趟。
此时一节车厢标准载重是4吨,但十九世纪超载乃是惯例,超载50%,甚至超载200%都是常态。
可即便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女王夫妇也分发了至少1200吨煤炭和几十辆马车的面包。
别被1200吨这个数字吓到,实际上这些煤炭只够1-2万人分的。对于伦敦这种超级大都市来说1200吨实在是杯水车薪。
在二十世纪以前英国最大的一次慈善活动才发放了3000吨煤炭,来自一位富有的丝绸商人的遗嘱。
所以维多利亚夫妇的行动决不能被称之为笑话。
至于那些摄影师多半来自英国,少量来自欧洲其他国家,但他们是自愿前来,并没有收取任何人的任何费用。
实际上这个时代搞摄影的人大多都非常富有,毕竟这根本就不是穷人能承受得起的爱好。
即便是奥地利帝国的摄影技术突飞猛进,但是照相机的长期维护,以及胶卷的费用依然是让绝大多数平民望而却步。
而且这篇文章彻底的撕裂了底层和那些所谓的社会精英,得到实惠的底层民众并不觉得这很可笑,相反他们觉得造成这一切的人就是那些所谓的精英。
这让底层民众再次想起了那句“女王是好的,只是被坏的大臣蒙蔽了而已。”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亲王也算是真正看清楚了那些政客的嘴脸,他们不过是英国经济下行背景下被推出来的替罪羊而已。
同时也坚定了他们继续和哈布斯堡家族合作的决心,毕竟哈布斯堡家族是真的会给他们分钱分利益。
奥地利帝国会再次中立其实让人挺意外的,至少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政客都认为奥地利帝国一定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站队,毕竟那样才能将利益最大化。
而且此时的奥地利帝国更像是拥有绝对力量的砝码,只要奥地利帝国偏向任何一边,那一方便必然会取得胜利。
其实帕麦斯顿也希望奥地利帝国可以直接成为英国的盟友,哪怕是在美洲多分润一些土地也可以。
但奥地利帝国拒绝的很干脆,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