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4章 明中六大奇案,红丸案(4 / 7)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军不是上战场拼杀的,而是指挥,所以考打打杀杀的武举,纯属傻叉,比如某清,纯属傻叉。

    所以就需要编纂一本完整的教本,让天下武学使用。

    讲武堂用的,一是太深奥了,二是太驳杂了。

    武学,就是军事大学,讲武堂则是军事博士后。

    所以武学培养的是军中军官,讲武堂培养的是将才。

    将才要从军官中遴选,才能形成体系,人才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重点是军中兵卒不识字,陛下的意思是用白话和图画的方式,给兵卒讲解如何作战。”

    于谦明白了,皇帝要建立一套军事供血体系。

    谨防军队快速堕落。

    只要武学源源不断培养出军事人才,让这些人去担任基层军官,优秀的则进入讲武堂学习。

    而不是揠苗助长,皇帝看谁好就让谁进入讲武堂,这样讲武堂早晚会如国子监一般堕落。

    毕竟皇帝精力有限,以后的皇帝也不会有朱祁钰的眼光,这样的讲武堂是办不长的。

    建立军事体系,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教育。

    “陛下思虑甚周啊。”

    大明的勋爵体系,其实就为了军事培养,将门出将军嘛,结果被朱祁镇一手玩崩了。

    而朱祁钰,要建立基层军官的培养体系。

    军队强不强,看的不是将军是谁,而是基层军官强不强,这些人若是强,将军水平差点,也能变成铁军。

    不说连战连胜,不败也是胜啊。

    起码军队不会快速堕落。

    “是啊,讲武堂,就是陛下布局的开始,若天下武学建立,那么就能为大明源源不断提供军事人才了。”

    李贤真的有危机感。

    文官是想压制武将的,把武将踩在泥里,才符合文官的利益,甚至也符合皇帝的利益。

    偏偏皇帝要扩大军权,给武人崛起的机会。

    于谦瞟了他一眼,笑容意味深长。

    “邢国公,想必送到您手中的密旨慢了一些,此等要事,陛下肯定是要跟您商量的。”

    这一点倒是没错。

    密旨慢了,可能是路上出了问题。

    于谦很清楚,皇帝一定会跟他商量的,毕竟他才是天下最懂打仗的人。

    “李首辅,老夫知道了。”

    “其实,武学培养的是底层军官,让军官不是世袭,而是如文官一般实行科举考试。”

    “这才是最正确的道路。”

    于谦这回屁股坐正了。

    他是勋贵之首,不再是文官了,必须得为勋贵说话。

    他在提醒李贤,别乱伸手,武学我于谦要办起来。

    李贤苦笑:“这是陛下之命,谁敢不从啊。”

    他很郁闷,他刚当上首辅,三把火还没烧呢,皇帝先烧他一把火,用他的手办武学。

    于谦在任的时候,为什么不办?

    因为办不成,于谦还拎不清自己,把自己当成文官,会从中作梗,以武勋的身份去打压武勋。

    于谦能干得出来。

    可把他给踢出文官队伍,还是文官亲手把他踢出去的。

    说他不恨是假的。

    恨,就会化身武官去撕咬文官。

    于谦坐一次冷板凳,就看清了自己,就会逼迫这个刚刚上任不久的李贤,办好武学。

    这就是皇帝的用心。

    “老夫就是担心,武乃重器也,若被野心家学走,天下怕是要乱的。”李贤也担心。

    于谦嗤笑:“一个人学了造反,却有一万人学了之后报效国家,一万人难道还平不了一人之乱吗?”

    古代王朝很愚蠢,认为藏,就能把东西藏住,民间就不会造反了?

    把兵书焚毁,天下就太平了?

    都是鸵鸟。

    “再说了,既然只在军中学习,那么就不是谁都能学的。”

    “这里面本就有门槛,从军中遴选,选的肯定是好兵,同样是心向大明的。若怀有异心的,怎么可能进入讲武堂?”

    “李首辅,不必杞人忧天了。”

    李贤也悻悻点头,他也就说说。

    正说着呢,密旨送到了。

    于谦摆案焚香,接旨,然后才展开密旨来看。

    密旨很长,皇帝把想法都说了,就是和他商量,看看密旨发出来的日期,是前天,比发去内阁的时间早一天。

    结尾,皇帝说了,要在每一所武学中,树立本朝武将的雕像,其中就有于谦。

    至于武举考题、主考之事,皇帝没说。

    显然也在纠结,该交给礼部,还是勋贵呢。

    交给礼部,文官肯定会打压武举,最终还是会无疾而终;

    而交给勋贵,又担心勋贵的山头太大,以后难以控制。

    所以还在纠结。

    于谦估计,皇帝还会给他一封密信,和他商量,这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