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章 换个宰相(3 / 5)  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他更多的权力。

    姚广孝不仅仅主持货币改革,老朱还有意无意,将更多的权力都交给他。

    比如,复制张异在山东的改制,在其他矿上试行。

    虽然没有蒸汽机,但以资源为核心,发展处一个个能创造大量就业的资源型城市的经验,也被推行到全国。

    朱元璋对这件事,也抱着几分期待。

    张异提倡的,南方以农业,商业为主,北方以资源,工业作为拉动经济的办法,

    他十分心动。

    当番薯等作物,逐渐解决掉一部分粮食缺口之后,大明主要以农耕为本的社会结构,出现了一丝松动。

    张异每次接到姚广孝的信,都觉得十分欣慰。

    从某种程度上说,姚广孝的出现,缓解了朱元璋想要让他入朝为官的压力。

    毕竟比起自己,姚广孝才是那种真正能治国安邦的天才。

    同样,他也认同自己的想法,不会局限在现有时代的束缚中,而裹足不前的人。

    在这个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的时代,病虎就是他的道友。

    所以,张异也不予余力,支持他的工作。

    ……

    “这就是张异昨天给姚广孝的信?”

    临近春节,朱元璋依然还在伏案工作,难得休闲之余,锦衣卫送上来今天的密奏。

    一封誊抄自张异和姚广孝的来信。

    朱元璋随手打开一看,越看越不是滋味。

    “这小子对姚广孝说的,可比跟朕说得多……”

    老朱莫名其妙的不满,惹得朱标一笑:

    “父皇,有些事情,张家弟弟未必会当着伱的面说吧?

    而且,您觉得他会不知道,您会偷……检查他和姚广孝的来信?”

    朱元璋一想也是这样,张异这小子天资聪颖,绝不会想不到自己会监视他和姚广孝的来信。

    反正朱元璋的每个重臣,都逃不过这个待遇。

    而张异没有选择跟他当面说,却指点姚广孝,

    也是有通过姚广孝缓和一下的意思。

    因为这些想法中,有一些朱元璋未必是同意的……

    如果贸然跟老朱当面提出,很多事情君臣之间不免会有争执。

    还不如这样,通过来信,让皇帝提前知道他想要做什么,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目的。

    如果朱元璋不同意,他自然也有心理准备。

    张异,姚广孝,皇帝。

    三人达成了一个平衡。

    朱标点破这层关系,老朱也不反驳。

    “姚广孝此人,确实是个人才,他带的那个徒弟,也不错!

    这样的人,只在宝钞局任职,太过可惜……”

    朱元璋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朱标感受到了皇帝的想法。

    “父皇想让他入中书省?”

    “没错!”

    朱标眉头一挑,朱元璋这个决定,那就真不一般了。

    就姚广孝如今的名声,跟其他文官那是水火不容,当年张异跟百官的关系,都没姚广孝差。

    他的《道余录》,并没有因为上次的冲突而停止发布,那在大明文坛,掀起了轩然大波。

    《日月时报》上关于这件事的骂战,持续了好几个月,哪怕到现在都没有平息。

    可以说,这是个以一己之力,反对程朱的人。

    让他进中书省,实在挑战其他人的底线。

    或者说,当皇帝重用姚广孝的时刻起,代表他已经下定决心,扶持另外一脉的官僚上位。

    这种挑战千百年来潜规则的操作,让朱标不由有些担心。

    可朱元璋心中的担忧,却和朱标不同。

    “父皇准备换掉谁?”

    朱标追问道,朱元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

    “还是先把迁都的事情安排好,再说其他吧……”

    老朱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多纠结,很快将讨论问题的重心,放在迁都之上。

    一个帝国的行政中心迁徙,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胡惟庸在北京已经经营了一年,把初始的框架搭建好。

    接下来,六部还有京城的许多部门,也要逐步迁徙。

    兵部,礼部,吏部这些部门的尚书以下的官员,也会逐渐调离。

    虽然南京作为副都,会留下一个完整的六部,但新旧交替,终归麻烦。

    朱元璋入主南京,也有多年了。

    如今马上要走,始终有些感触。

    “年关将近了,也不知道你那些在外边的弟弟,过得如何?”

    朱樉远去东瀛,成为事实上的日本的王。

    朱棣也在北方,跟着徐达巡边,开始自己的军旅之路。

    儿子逐渐长大,也开始从他身边离开。

    身为一个老父亲,每次到过年的时候,总归有些难受。

    “年后,老五也要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