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章 姚广孝,要徒弟不要?(3 / 5)  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会不会是?”

    张异想起一个人,若有所思,朱标摇头:

    “肯定不是你大舅哥,王将军如今在海上,正从海路进宫中南半岛。

    他就算再有心,也没有渠道知道大明的布局,

    所以看似你大舅哥最有嫌疑,其实他反而是父皇第一个排除的对象……”

    张异闻言暗自松了一口气,他何尝不知道王保保不可能,但他还是需要让某些话从朱标口中说出来。

    “至于其他人,不好排查!

    因为北伐的事,知道的人太多了!

    父皇也没想到,这些人居然会不战而逃,他们应该有别的图谋!”

    张异闻言默然,他的看法和朱标差不多,但如果让他来猜测谁是泄密者,他也猜不出来。

    也许是朝中某个大员,也许是蒙古人的奸细没抓干净,谁知道呢?

    太子朱标的车队,一路前进。

    朱标并不急着去北京,而是一路上,在张异的指点下探查地方。

    张异此次出行,目标可并仅仅在矿山。

    利用一座矿,创造一个资源型城市,然后再通过物流,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

    这一路上,沿途的州府,如果都能受到好处,那就是再好不过。

    而且,他心目中第二座依托于能源而建造的城市,也在规划中。

    “石油?”

    依然还是在山东,张异已经有了第二年的规划。

    “没错,石油!”

    石油的开采,放在这个时代并不可能。

    不过张异却知道,古时候依然有许多天然的油井。

    “依靠沿海,去建设一座工业性城市,然后通过海运,和南方形成经济互补!

    也许北方的经济,依然压不住南方!

    但南北均衡,帝国也会稳固许多!

    北方有许多矿场,可以发展重工业,加上纺织业等等,经济应该不会太差。

    而南方自有南方的优势,我们可以……”

    方孝孺就在一旁伺候张异和朱标,他年岁比张异大一点,但在张异面前,却犹如一个懵懂孩子。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这就是张异给方孝孺的印象。

    他一开始,能忍得住不插嘴,不过出于对未知的渴望,他开始询问张异一些问题。

    张异对于他提出来的问题,知无不言,一时间,方孝孺对张异的好感大增。

    不过自然科学类的东西,他终归只是好奇。

    方孝孺对于政务的管理类的学科,更有兴趣。

    “希直,我看你平日和我聊天,却和其他的儒生不同……

    比起之乎者也,你似乎更加关心民生!”

    “国师曾提出人间道教的理念,又影响过佛门落实人间佛教!

    一开始,希直其实不理解国师的做法,直到孔先生提出新儒家的理念,我才恍然大悟……”

    方孝孺解释,张异有点明白为什么他认识的方孝孺不大像史书中说的那位一样。

    因为孔讷掀起来的新儒家运动,影响力比想象中还要大。

    新儒家,说白了,就是想要挣脱理学对儒家的解释和定义。

    孔讷作为这件事的倡导者,被许多老学究视为眼中钉。

    在这种撕裂的思潮中,朱元璋抓住机会,支持孔讷。

    确实也攫取了一部分利益。

    而新思潮带来的影响,使许多年轻人,也在改变自己的看法。

    方孝孺很显然,就是被孔讷影响的学生之一。

    而孔讷的所谓新儒家运动,受到张异影响更大。

    新儒家除了解释经典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崇尚务实。

    所以方孝孺的行为模式,才会如此不同。

    “你想学我得本事?”

    张异突然开口询问。

    方孝孺想了一下,却是摇摇头:

    “先生的做法希直佩服,但先生的理念,却和我得认知有误差……

    且这些东西,希直自认为,学不来!”

    他说完,本以为张异会生气,但后者却依然笑嘻嘻:

    “你倒是跟我那位徒儿很像,也许你此去北京,跟他聊聊,会有不小的收获!”

    “是那位姚广孝大师?”

    姚广孝从和尚到道士,这件事在京城颇为有名。

    但他的名声为外人所知,却是这些年主持《日月时报》。

    新儒家和理学的论战,还有关于治理天下的理念。

    大家在日月时报上,时有争论,姚广孝有时候技痒,也会亲自下场。

    他言语犀利,虽然是道士,但一身儒学的本事,并不亚于当世大儒。

    虽然他出手的此书不多,但在某个小圈子里,他也是被人公认的做有大学问的人。

    哪怕是立场对立,但宋濂都夸过他。

    “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