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2章 两种天下,什么是国运?(3 / 4)  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祖这种猛将收归麾下?

    兵法,才是万人敌的功夫。

    这是皇帝的惯性思维,张异隐约之间,感觉到黄叔叔身上散发出不属于商人的豪情。

    他没有多想,点头同意。

    他们也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的纠缠,张异问道:

    “您老人家去了济宁?”

    “嗯,最近还准备去一次开封……

    我从某些消息源听到,陛下有意定都开封……”

    朱元璋这么一说,朱标都吃了一惊。

    上次张异谈到迁都之事,明明朱元璋也接受,这么皇帝又提到汴梁(开封),这是忽悠张家弟弟还是他真想去。

    “原来皇帝还没去过?”

    张异算了算日子,此时早就过了五月份,按照历史原来的轨迹,朱元璋应该已经去过开封一次。

    这历史的蝴蝶效应,终究还是影响了许多事情的进展。

    张异若有所思,不过也不觉得奇怪。

    朱元璋在执政早期,确实没怎么想过将国都往很北的方向迁徙。

    他不满意如今的应天,却也没有将首都迁出江淮地区的打算,宋都城就是老朱心目中最好的地方。

    也因为如此,老朱后来才将开封定为北京,应天定为南京。

    只是他亲自走过一次,感受到“民生凋敝”“水陆转运艰辛”之后,才心不甘情不愿放弃这个想法。

    至于念想长安,也是几十年后的事。

    “叔叔没必要在开封浪费太多的时间,皇帝不会定都在那里的……

    长安也好,开封也罢,它们早就不是百年前的城市。

    北方在异族统治之下,民生凋敝,当年蒙古人干的缺德事太多了,搞残北方经济先不说,

    就是国运转变,当年那些适合成为首都的地方,如今早就气数不在!

    你也别跟着皇帝瞎折腾,他想去那些地方定都是他的事,可如今天数不在,

    他迟早要改变主意!”

    朱元璋一听,可就不乐意了。

    正如张异所言,定都这件事其实他一直在考虑。

    南京城对他来说,始终都只是个权宜之计。

    他想把都城定往北方,开封是他比较喜欢的选择,可是不选开封也就算了。

    为什么还要带上长安?

    长安,可是盛唐首都,也是汉家人回忆起辉煌的过往,无法回避的记忆。

    抛开政治意义和现实考量不说。

    开封和长安在老朱心中也有一种情怀在。

    开封,是北宋都城,将首都定在那里代表着他朱元璋重新回到蒙古人灭了汉人朝廷之前的状态。

    而长安更是追忆昔日汉家人的荣光。

    “什么叫气数不在?”

    朱元璋冷冷询问,张异想都不想回答:

    “所谓气数,咱们也不说什么玄之又玄的气运之说。

    气数就是天气,降雨,温度等因素,这么说不过分吧?”

    朱标父子一愣,如果张异说什么神仙之说,大概皇帝还会半信半疑。

    可张异说的这些东西,似乎有点意思。

    “你细说……”

    “首先吧,咱们假设一下,如果咱们是皇帝陛下,他要选择一个地方作为首都,首先需要什么条件?”

    朱元璋低下头想了一下,说:

    “首先,都城的位置要有险可守,足够安全……

    其实经济不能太差,首都附近的农耕基础要有,同时还要漕运发达!

    若不然……”

    朱元璋还没说完,张异自己笑起来。

    朱元璋也意识过来,首先漕运这件事,长安就没有条件。

    不过他不服气,就算没有,盛唐之时大唐也不需要这些,同样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都。

    张异明白老朱的疑惑道:

    “我给叔叔说说为什么,因为盛唐之时的北方,和咱们现在的北方根本不一样!

    叔叔走南闯北,如果让您比较南北不同,您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北方,冷……”

    “这就对了,为什么如今天下粮仓在南方,而北方生产凋敝,除了因为蒙古人的破坏,很大的原因和气候有关!

    南方气候温暖,无论种植还是养殖,都比北方好了太多,咱们大明的经济重心落在南方,其实就是气数所致!

    可什么是气数?

    在我看来,就是温度,降雨等一系列气候因素影响产生环境变化!

    就如长安,大唐时候的长安可不是一个寒冷的地方,那时候气候闷热,降雨也多。

    譬如白居易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就清楚的标明,唐朝的长安城,和咱们现在见到的北方不一样。

    如果那时候寒冷,杨贵妃还需要去华清池避暑?

    皇帝还需要每年给臣子们颁冰做为奖赏?

    百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