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历史上建安元年的二三事(3 / 5)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声怀此云云,以疑令君。祗扰自信,据计划还白,执分田之术。孤乃然之,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

    在这里,经过梳理,我们发现屯田有两种方式,军祭洒侯声等一大部分人坚持原来的“计牛输谷,佃科以定。”,枣祗则主张革新后的“分田之术”。

    那这两种有什么区别呢?汇集一些资料查证,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原来的屯田方式,就是州郡将无主的田地收归官府所有,然后招募无地的流民进行耕种,并借给耕牛种子,借用耕牛的屯户需要多缴纳一定数额的谷物,然后收成就按照汉代的赋税制度,“三十税一”再加上各种苛捐杂税的方式一同进行征收。

    而枣祗的这种屯田方式,则是在将是否借用官牛作为官民“五五分成”或者是“四六分成”的衡量标准,书中已有提及,它改变了汉末赋税制度中“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大不便”的局面。

    枣祗这种革新方式,本质上改革的不是屯田,而是屯田后的赋税制度。

    这种“五五分成”或者“四六分成”的赋税方式,只征收地里的谷物,一方面在废除汉末的那些苛捐杂税,减轻屯户负担的同时,另一方面又能通过这种高税率的方式征收大量的谷物作为军粮,保障了曹操大军的后勤供给。

    所以,枣祗的屯田,才有了“军国之饶,起于祗而成于峻”崇高地位。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这种制度往上追溯,其实也就是将豪强与佃户的关系活学活用,加以改进,搬到了官府与屯户的关系之中。

    如《王莽传》:“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

    也因为如此,屯田制对于乱世政权的足食虽说有巨大的利益,但曹魏治下的百姓未必会感同身受,他们对这种看起来分配十分悬殊的新分配方式甚至感到恐惧不安。

    《袁涣传》记载: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

    对于这种屯田新方式,那些有足额田地、所在郡县吏治又相对清廉,苛捐杂税较少的自耕农,他们想必并不赞同用这种“五五分成”、“四六分成”的赋税制度来代替“三十税一”的旧有田赋制度,而只有无立锥之地的流民,才会倾向于成为理论上由官府包办一切的屯户。

    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能使得“军国丰饶”,在乱世中大行其道的屯田制,为什么到了治平时期,它反而会被以轻徭薄赋、稳定赋税为主导思想的“租调制”所取代,并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那些单纯强调豪强大族侵占田地才造成了屯田制破坏的观点,很显然就只是片面看到了豪强大族的“恶”,而并没有意识到还想继续推行屯田制政权本身所携带的“恶”。

    归根结底,屯田制在乱世中保护了农民,恢复了农业生产,并保障了国家收入,但因为本身具备的巨大剥削性,它注定也只能是一种在乱世年代、在边疆区域才得以推行的战时制度,

    (三)关西诸将和曹操的“羁縻政策”

    关西诸将,前期所指的李傕、郭汜、张济、段煨等人,后期则是以韩遂、马腾为首的关中十将。

    建安元年,曹操奉迎天子定都许昌之后,很多小说乃至于历史书籍,都会将河南尹等地区视作曹操控制的地盘,但实际的情况是,曹操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染指成皋以西的地方,司隶大部分地区依旧是无主、混乱的局面。

    作为前期的关西诸将,李傕、郭汜等人都是“叛逆之臣”,也是“奉天子”的曹操需要讨伐的对象,但限于自身实力和周边势力的掣肘,一直要到了建安三年,在许都朝廷的周边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曹操才派出了谒者仆射裴茂召集关西兵马征讨李傕、郭汜等“叛逆之臣”。

    讨伐的主力是以段煨为首,加上了一批以梁兴、张横为首的关中豪强兵马,或许其中还有程银、候选、李堪等从河东渡河进入关中想要分一杯羹的势力。

    而众叛亲离的李傕、郭汜都没有能够抵抗多久,就分别被联军剿灭了。

    在此之后,名义上统兵的裴茂、实际上统兵的段煨都相继被曹操召回许都,但没有了强大的割据势力,名义上也无主的关中却比预想的还要糟糕,很快就成了各股军阀割据的温床。

    混乱和无序一直持续着,直到了建安四年中旬,官渡之战前夕,一个肩负着特殊使命人物的到来,这才引出了此后关西持续多年的“羁縻政策”。

    这个人,就是河东人卫觊。

    因为刘表首鼠两端,在袁曹两家之间摇摆不定,曹操为了避免后院起火,在官渡之战前夕,就派遣了身为朝廷治书侍御史的卫觊前往益州联合刘璋,想要借益州之兵顺流东下,掣肘荆州的刘表。

    但是关西军阀割据,入蜀的道路不通,卫觊不得已就暂时停留在了关中,就在停留关中的期间,雄心勃勃的他根据关中形势,向身为尚书令的荀彧上书,提出了自己对关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