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专家顾问达一万八千多人。当然苏埃友好合作条约也拥有所有友好合作条约中必有这么一句话缔约双方的任何一方遭到威胁,双方立即协商,以消除威胁并采取一定措施保障两国的和平与安全。同年八月,苏联与印度缔结《苏印友好合作条约》之后不到两个月,印度即入侵巴基斯坦,并占领了东巴基斯坦,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一九七八年十一月,苏联与越南签订《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越南比之印度还要心急,缔约后不到一个月,越南便入侵柬埔寨,而越南的十万大军的指挥者就是苏联的军事顾问。而在整个七十年代,像这样带结盟xìng质的友好合作条约,共有十多个第三世界国家与苏联签订。
除了建立条约网,控制渗透签订国和地区之外,利用代理人进行战争是苏联另一个主要干涉与扩张手段,而古巴军队在这阶段成了苏联的金牌打手。一九七五年,苏联通过古巴军队对安哥拉内战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把近两万人的古巴军队和大批武器装备运入安哥拉。苏联自己的军事人员包括飞机和坦克驾驶员、军事顾问等也直接参与了军事行动。一九七七至一九七八年,苏联又利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在欧加登地区的武装冲突,在非洲之角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卷入,向埃塞俄比亚运送了一万七千多名古巴军人和大批军火,苏联军官还指挥了古巴和埃塞俄比亚军队的联合军事行动。与此同时,苏联还利用古巴军队chā手扎伊尔和民主也mén的内政。
此外,在七十年代后半期,苏联还普遍加强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尤其是军事援助。一九七零至一九七四年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军事援助为一百四十亿美元,一九七五至一九七九年猛增到三百亿美元。通过上述手段,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被苏联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着,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无一不是亲苏派。在扶植起一批亲苏政权之余,苏联还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红海、南亚和东南亚等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获得了一批机场和港口的使用权,在越南、古巴、阿富汗更是建立了海外军事基地。苏联进攻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打击、削弱、排挤并力图压倒它的主要对手美国,而它在七十年代的海外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国在全球的势力和影响,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并顺从官僚们的要求,废除了苏共中央委员会和党委会每次改选必须更换三分之一成员的做法,批评赫鲁晓夫的干部轮换制“对干部本人是不公正的”,并保证要使干部得到尊重(叶利钦《叶利钦自传》)。== 首.发==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第一年,地方党委书记只更换了百分之九,十四个加盟共和国书记只更换了两个。从苏共二十三大到二**,苏共中央委员会实际连任率达到百分之九十。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拉希多夫在乌孜别克斯坦担任了二十年党的第一书记,库纳耶夫在哈萨克斯坦也当了二十多年第一书记;格里申于一九六七年担任莫斯科市委书记,戈尔巴乔夫时代才被换下来;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则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十七年,直到退休。
这种干部队伍超常规的“稳定”,一方面造成了高层机关长期无法输入新鲜血液,造成这些机关陷入“严重的停滞”,成为一潭死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老人政治”局面;另一方面,这些高层官员长期担任这些地区的“封疆大吏”,都按照对自己忠实程度提拔亲信,排斥异己,逐渐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帮派势力。例如前面提到的拉希多夫在乌孜别克斯坦执政二十多年,该共和国的党、政、经和政法部mén全部都是他的亲信,仅在乌孜别克斯坦**中央机关,他的亲属就达十四人之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基层干部,及工业企业、工地、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的领导干部更换过于频繁,朝令夕改,造成严重局面。由此可见,勃列日涅夫的“稳定”政策,是只针对高级官员的“稳定”,目的在于保证高级官僚的既得利益。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发誓要“保证对干部的尊重”,因而立即恢复了被赫鲁晓夫废除的全部干部特权,并且享受特权的干部范围有所扩大,特权种类日益增多。特权制度又被称为“干部名册”制度,它把上层人物与苏联普通公民化分开来,引起了普通苏联公民的强烈不满。不仅如此,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官僚们还纷纷效仿勃列日涅夫本人,兴建专供自己享用的“狩猎小屋”和上层圈子聚会的放dàngsī人会所。这些被称做“小屋”的sī人别墅往往象宫殿一样富丽堂皇,带有huā园、室内游泳池和其他设施。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社会贪污、**和特权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勃列日涅夫本人生活非常奢侈,他在扎维多沃的“小屋”huā费了数百万卢布的国防开支,并且在莫斯科郊外至少还有六栋别墅。阿塞拜疆共和国第一书记阿利耶夫曾赠送给勃列日涅夫一枚硕大的钻石戒指,勃列日涅夫爱不释手,常常在几百万电视观众面前堂而皇之地摆nòng这枚心爱的戒指。
作为一个父亲,勃烈日涅夫有强烈的“tiǎn犊之情”,对自己的子nv非常“宽厚”。虽然他也常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