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零三章(4 / 6)  重生之黄埔卧底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张心,没有想到啊,你在重庆还有这么大的威信呢,”回到酒店之后,马歇尔对着张心说到。

    “你行了,这几天你也是忙坏了,先早点休息吧,有什么事情给我打电话。”张心这个时候对着马歇尔说到,然后就离开了酒店,回到自己之前在重庆的家中去休息了。

    再回到家之后,张心仔细的思考了一下此次马歇尔来到重庆之后,自己都需要做些什么事情,因为这个时候其实是可以打击中统最好的时机了,因为现在的情况非常的明显,无论在军队上面怎么整编,但是对于黄埔系的影响都不是很大,但是这次一旦两党合作,系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系对于这次的谈判那么紧张的原因了。所以张心这个时候就提前的做准备了,系的捣乱了。尤其是东北的问题,张心更是犯难。

    其实早在新八军已经在**领导的冀热辽军区部队参与协同作战,击败日伪军,收复山海关等地,随后又进驻锦州和承德。九月,央又增调部队和干部十万余人,从邻近地区日夜兼程进入东北。当时,苏联红军只驻扎在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不久,东北民主联军成立,分布于苏军未能驻防或已撤防的东北各地。可是,国民党却以接收主权为幌子,于十月底分两路大举进攻东北,东北的国共双方武装已成剑拔弩张之势。

    为此,周恩来多次与马歇尔交涉,马歇尔进退两难,只得采取折中的办法,“美国可以为国民政府运送部队去东北进行接收,但已被**军队接收的地区暂时维持现状”。正是马歇尔一行视察各地的时候,苏军开始从所驻扎的东北城市和铁路线撤军。国民党军乘机进驻沈阳,随后又向解放区各路进攻。抚顺、辽阳、铁岭、鞍山和营口等地,都被国民党军攻占。蒋介石心中喜滋滋的,正酝酿更大的军事行动。

    马歇尔就要回国述职,周恩来一再挽留,希望他在东北问题解决后再回美国。他指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承认**有受降区,**才向东北展以谋出路。我们从未拒绝国民党从苏军手中接收主权,但政府军却往西开到热河向我们进攻,并源源不断开进东北,还反对我们派执行组到营口去的意见。周恩来向马歇尔提出解决东北问题的两大原则:“(一)外交和内政分开,**不介入外交,内政要协商;(二)军事和政治平行解决。政府军在东北只保留五个军的兵力,实行政治民主,地方自治。”

    马歇尔犯了难,因为他的手中已有蒋介石的五项条件,其中最让他感到棘手的是,蒋介石要接收“一切为恢复主权必须的地方,有权接收沿长春路两侧三十公里内地境的主权,这些地区的**军应撤出”。马歇尔没辙了,只能和稀泥。看着周恩来的愤jī的表情,马歇尔表示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协商的,有些问题就等他从美国回来后再作处理。

    马歇尔离开中国的第二天,一九四六年三月十二日,国民党军随苏军的撤离而进驻沈阳,并以沈阳为基地从东、南、北三方面向东北民主联军进攻,十多天的时间,国民党军便占领新民、彰武、盘山、辽中、法库、辽阳、抚顺、铁岭等地。三月二十二日,国民党军向东北重镇四平街起猛烈的进攻。二十七日,周恩来同张治中和马歇尔的代表吉伦紧急磋商,确定由军事调停处执行部派遣执行组,前往东北调处停止冲突。而起在张心的认为就是,,只要东北的问题是说,不管就是在能够解决这件问题,既然这个时候是你开始呢,那就不要想太多的了,一往无前就好了。

    第二天,张心也是在中午的时候,就赶到了马歇尔所住的地方去了,因为今天下午,周恩来和叶剑英要来拜访马歇尔,所以,马歇尔这个时候就希望张心能够在身边作陪。

    但是,张心只在那里待了一会儿,他就离开了,因为这件事情张心真的不是非常的方便来参加,所以张心只能是选择回避。

    就这样,马歇尔这几天的时间每天都是在和周恩来或者是蒋介石来见面,希望通过他的努力,来让两党之间真正的获得谈判的可能,尤其现在在东北,两方现在的军队已经是剑拔弩张了,而且苏联这个时候对于一开始没有答应中国的出兵的请求,所以一直在希望能够再次的进入的东北的可能,因此就在两党的军队在东北虎视眈眈,剑拔弩张的时候,苏联人的军队其实也对中国的的东北有些想法了。

    所以,现在东北的和平已经成为了迫切的要去解决的一件事情了,所以马歇尔这个时候的主要工作就是这个,而起很快的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时延安方面就是使出各种的方面来帮助马歇尔解决这件事情,终于在十二月底的时候,双方的领袖各自的对自己领导的部队下达了停战的统治,现在全国终于的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和平了。

    这一点,张心知道只是昙一现而已,因为这个时候真正的**还没有来到呢,所以张心每天依旧是只听不说,每天陪着马歇尔这个老头子到处乱转。

    可是,没过几天的时间,张心的家里面来了一个看似是不之客的人来访,这个人就是陈立夫。

    陈立夫这次为什么来,其实张心是十分的清楚的,因为前段时间和黄埔系给闹翻了,系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