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企图却始终没有改变。八月中旬以后,蒋介石即调集大量军队,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铁路,由西向东、由南向北,逐步向华北等解放区推进。至九月中旬,国民党已调集三十七个军七十三个师的兵力,准备向解放区进攻。
根据这种形势,九月十九日,**中央向各中央局发出了《关于目前任务和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部署》,明确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是党的一项“全国战略方针”。这个方针的主要内容是:在南方作出让步,收缩南部防线;巩固华北以及山东、华中解放区;控制热察两省,集中力量争取控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为此,**中央命令:“山东主力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第一步由山东调三万兵力到冀东,协助冀热辽军区肃清伪军,开辟热河工作,完全控制冀东、锦洲、热河。”第二步,“另由山东调三万兵力进入东北发展”;“华中新四军(除五师外)调八万兵力到山东和冀东,保障与发展山东根据地及冀热辽地区”;山东主力部队去东北后,“将山东分局改为华东局。华中局改为分局,受华东局指挥”。二十日,**中央再次电示山东分局:“发展东北,控制冀东、热河,进而控制东北的任务,除各地派去的部队和干部外,中央完全靠你们及山东的部队和干部。原则上要以山东的全部力量来完成,必须全力执行,越快越好。”
根据**中央的指示,九月二十日,山东分局委员、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首先率军区机关及部队一千余人渡海赴东北。随后,从十月初到十一月底,山东军区先后分三批将主力和基干部队七万余人调往东北。同时,罗荣桓亦于十月二十四日率精干指挥机关经由烟台渡海到东北。接替聂荣臻和徐向前的工作。
山东分局在抽调主力部队前往东北的同时,还根据中央的指示,先后抽调四千余名地方干部,随军开赴东北,共配备了三套省级领导班子。
与山东主力部队开赴东北的同时,**中央要求新四军军部及大部主力尽快北移山东。九月二十六日,新四军军长叶挺在从延安返回华中的途中收到**中央电报,要他取捷径直达山东,接替罗荣桓的工作。十月四日,陈毅抵达山东临沂(**山东分局所在地)。二十日,**中央任命黎玉代理**山东分局书记,叶挺任副书记、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
十月初,新四军各部开始北移。十月下旬,新四军大部抵达鲁南。
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以及山东解放区党政军领导班子的重大调整,为了加强山东解放区和华中解放区的领导,一九四五年十月,**中央决定,**中央华中局改为**中央华中分局。十二月月,**中央决定成立**华东中央局,任命饶漱石为书记,叶挺、黎玉为副书记,饶漱石、叶挺、陈毅、黎玉、张云逸、舒同组成华东局常委会,统一领导山东、华中两大解放区的党政军工作。二十六日,**中央批准,增补郭子化、李林为委员。华东局成立后,山东分局撤销,原隶属于山东分局的胶东、渤海、鲁中、鲁南、滨海五个区党委,直属华东局领导,华中分局亦属华东局领导。
在华东局成立前后,一九四五年十月底,山东解放区进行了一次全省性的区划调整。调整后,山东解放区的五个战略区不变,所辖专署由原来的二十二个调整为十六个,所辖县级政权由原来的一百二十七个调整为一百一十四个,另辖烟台,威海两个市及淄博特区。
在区划调整中,对地、县主要领导人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干部的调整,主要是本着保持干部稳定的原则,采取联席会议或组织会议的形式,讨论干部的调整和组织的变化。调整后,**胶东区委下辖东海、北海、西海、南海四个地委和烟台、威海两个市委。**渤海区党委下辖沧南、泺北、清河、垦利四个地委。**鲁中区党委下辖泰山、沂蒙、沂山三个地委和淄博特委。**鲁南区党委下辖第一、第二、第三地委。**滨海区党委下辖滨北、滨南、滨中地委。
华东局成立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山东的实际情况,对5大战略区党政军领导干部进行了充实调整:林浩任胶东区党委书记兼胶东军区政治委员,金明任区党委副书记,许世友任胶东军区司令员,曹漫之任胶东行署主任;景晓村任渤海区党委书记兼渤海军区政治委员,王卓如任区党委副书记,袁也烈任渤海军区司令员,李人凤任渤海行署主任;向明任鲁中区党委书记兼鲁中军区政治委员,高克亭任区党委第一副书记,李培南任第二副书记,王建安任鲁中军区司令员,马馥塘任鲁中行署主任;傅秋涛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治委员,张雨帆任副书记,张光中任鲁南军区司令员,李乐平任鲁南行署主任;唐亮任滨海区党委书记兼滨海军区政治委员,张晔任副书记,陈士榘任滨海军区司令员,谢辉任滨海行署主任;王台任青岛市委书记;杨一辰(后为张北华)任济南市委书记。青岛、济南两个市委属华东局直接领导。
华东局的成立,以及各级组织和党政军领导干部的调整配备,强化了山东、华中地区党政军的领导,稳定了干部队伍,这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