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眼泪却在眼眶里打转。
此处就是翠云峰,连绵十几公里,想找六礼器,完全就是大海捞针。
不过……
走着走着,远处的梯田里突然传来了一阵隆隆声,很像雷管在地下爆炸的闷响。
大半夜的,谁还在田地里忙活?
表哥瞪着眼睛说:“不会吧,这年头他娘的还有老鼠?”
表哥说的老鼠,是我们当地人对盗墓贼的称呼。
想当年,清政府修建陇海铁路线的时候,在邙山这一段路上挖出了冥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引发了国内外盗墓贼对邙山的践踏。
一车车的古董跟买菜似的被拉出邙山,一拉就是数十年。
当地很多村民也没见过什么世面,听说挖这些东西可以换银元,连农田也不播种了,每日每夜地挖。因为邙山这地方随便一铲子,总能带出来点东西,一点都不夸张。
外国人用几枚银元,就将数以万计的国宝买了回去。
著名的洛阳铲,就是邙山人李鸭子在那段时间发明的,他的老宅离我家特别近。
从那以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邙山,葬着历代帝王的邙山,被盗得十墓九空,被洛阳铲捣得千疮百孔。
无数祖宗的尸骸被乱扔在田地里,风化成灰。
(想想就特别生气……)
我听到表哥说有老鼠,胸口立刻就燃起了一团火,一路小跑奔向了梯田。
走近了才发现,不太对劲。
明亮的月光下,梯田里拉扯着很长的编织绳,几堆新土散落在其中。
边上立着一块牌子:“考古施工,闲人勿进”。
竟然是考古队的人。
虽然都是挖老祖宗的墓,但是性质……不一样。
“考古队怎么大半夜还在挖掘呀?”表哥质疑道,“会不会是盗墓的为了掩人耳目,打着考古旗号在这里偷东西啊?”
“应该不会,现场这种整洁有序的工事,肯定不是盗墓贼所为,他们可没有这个闲工夫。”
我说话的时候,又往前面走了几步,看到一堆工具摆在一个很小的洞口处,都是些专业的考古用具。
这似乎有些矛盾,因为一般情况下只有盗墓贼才会挖这种一人宽的盗洞,而考古队挖的都是很大的那种。
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这个墓太特别了,不敢直接大面积施工,先来探探里面的情况。
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考古队大半夜还在墓里,多半不是在施工,而是被困在了里面。
而且我还有一丝别样的看法,这考古队来的时间也太凑巧了,会不会与我们寻找的六礼器有关?
我站在洞口想了很多很多,看到边上扔着两个考古专用的探灯,就弯腰捡了起来,对表哥他们说:“我从不相信巧合,估计咱们的六礼器有点眉目了。”
“你的意思是,他们也是来找六礼器的?”表哥半信半疑。
“大难降至,有志之士不只有咱们。”我说话的同时,用探灯朝洞里照了照。
洞是斜着向下打进去的,坡度不算太陡,很好进入,不愧在专业考古队挖的。
我没多犹豫,俯身钻了进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