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48章 大明的悲哀(2 / 3)  明末球长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在这个过程中受伤害的阶层其实在人数上很少,作为一个造反有理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对于下层利益还是很注意的,但是中上层再想仗着以前的优势剥削他人就千难万难了。

    在这个混乱的时刻,难免不会出现价值倒挂的现象。

    一个饱读诗书会写字的秀才,原本在地面上很受欢迎,可以说是很吃香的人物,到了长老会治下,活的未必有那些木匠和各种手艺人滋润,后者们可以依靠那些精巧的手艺,让许多长老叹为观止,前者的所有技能在长老会治下没有丝毫用处。

    这群受害者可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可不仅仅是说的是农民起义,这股反对长老会的风潮呈现出的特点就是碎片化,也就是没有什么大头领,都是偷偷的进行传播各种风言风语了。

    这里面,革命的谣言不敌反革命的谣言也是很正常的,对于敌人来说,造谣是一种生活技能,而长老们在这方面的天分就相对不足,而在全国范围内的抓捕也是力不从心,因为抓不完,也不知道该去抓谁了。

    在这些谣言里,长老们夜宿龙床,霸占宫女后妃的谎言,杀伤力是最低的,在一般老百姓的眼里,大王进了皇宫,还不都得是这么办吗,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至于吃小儿心肝,做法事压胜,坏江山风水就更多了,而将皇宫大门打开,任由草民出入,那可就更大逆不道了。

    所谓小人就是这样,长老会打算对他们进行冷处理,慢慢饿死的策略,虽然没有被识破,但是用尽花样都得不到长老会的注意,自然就开始闹腾了,也许下层农民面对帝都来的劝说移民到帝国其他省份的诱惑还可以咬咬牙干脆搬家,但是这些秀才可不愿离开本乡本土,不然他的秀才身份都没了。

    “不要太在意他们,历史证明,明末时代,英雄豪杰反而是李定国等这种几万人尸体堆里爬出来,通过最残酷的筛选出来的人尖子,体力值智力甚至运气都要考虑,这样的人,怎么会是那些无能到极致的读书人可以相提并论的?”

    “你也别小看他们,那可是几千年斗争出来的,恶毒的很,而且怎么看也不容易对付啊。”

    “不一样的,兄弟,你放心,我们相对于他们,是有着压倒性优势的。”

    “可是我感觉能考中科举的,都是精英吧。”

    “不一样,比如说有两所学校,第一所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招生挑选尖子,而第二所只能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招生挑选学生,你认为后者能和前者相比吗?”

    “当然不能,县重点怎么能和省重点比,但是这和你的比较没关系啊,虽然我们的时代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可是晚清大概将近一亿人呢,相差不是那么悬殊。”

    “在我们的时代,除非是打小练体育或者一门心思搞科研商业,那么潜在可以投入政治斗争的人数大概有十亿以上,这个你不反对呢,但是我大明呢,只有男性读书人才有这个机会,就按两百万来算,不欺负人吧。”

    “你这种计算并不能涵盖天才,比如……”

    “对,大明朝神童也不少,但是啊,我们都知道,在大明朝末年,没有这种天才,打的那叫什么仗啊。”

    “县重点只怕也不简单。”

    “比如你带来这妹子,叫夏树是吧,可以让她读重点嘛,呵呵,将来也是你的贤内助……”

    “不要打岔啊。”

    “好了,让我们看看,除了生源少之外,我大明的人才选拔的方式也就是入学考试也极不合理,相信这一点你不会有什么异议,想象一下一所学校采用如此如此偏科的入学考试怎么能指望他培养出大批综合素质人才?”

    “但是也有许多愿意自学西方科技的人……”

    “自愿,你知道,儒学,如果没有各种利益诱惑,基本上是无法传播的,如果不考的话,谁愿意去读?如果我们再看一下教学制度、校风管理、学习条件,你就会发现又差了好多,大明朝的平均寿命比二十一世纪要短的多,这就相当于人家四年制,你三年制,看看,一下就降到大专上去了,再加上他们还要花上十几二十年去学一些什么用都没有的学问,等于又浪费了一年。”

    “不许瞧不起大专生啊,我就是专升本起家的!”

    “抱歉了,嗯,说到校风管理,虽然我们离开的那个时代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富二代也都嚣张的很,但是比起这个乌烟瘴气的晚清还是要好上很多倍吧。你想想为什么乱世出英雄,首先乱世把人才选择的标准推广到了整个社会,你行就行,你不行就死,乱世没有那些条条框框,纯粹的优胜劣汰,再加上乱世对人才的压力,这样最后的胜利者才能真的叫做英雄。”

    “李定国就是这样的人,不得不小心了,还有那些打到最后的人呢。”

    “他们仍然按部就班的选着他们的士,你知道,我看过崇祯皇帝的私人笔记,他也知道这些儒生靠不住,但是不考科举,如何取士,很显然没人告诉他啊,当然了,李自成也不是很长进,来来去去的都是西北出来的那些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