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45章 越南杂事(2 / 3)  明末球长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那些大小家族,也许未必会因为几块土地或者发财机会而倒戈,但是如果没有什么政治上的限制,不必表态,大家大家一起发财,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况且为了吸引失地农民,长老会还是下了功夫的,普通王朝开垦边荒,了不起的给地给点种子。

    长老会最凶残的地方在于,丫的给你女人!

    明末灭亡,最大的原因就是对流民的忽视,这些流民其实原本也愿意有个活计,好好工作纳税,但是对于士绅们来说,这些穷人还真不算人。

    土地被夺走,进城工作哪有人开那么多工厂?

    如果是后世,这种可怕的情况,早就被发改委各路警告了。

    奈何读书人往往是说天下第一,一旦到了这种国计民生的大事,马上就之乎者也一通。

    此时广州哪怕没有记录中被屠杀的七十万人,人数也不少,广东虽然没有被起义军闹过,但是这年头,农民起义只要不是闹到打进县城,基本上都是被下面的官员挡住,不要闹得直达天听,那么官老爷就可以继续往上爬,管老百姓死活?

    因此各种小规模的闹事从未断过,也造成了大量流民。

    上层家族愿意参加,流民踊跃参加,而长老会的杀手锏也足够可怕,中南半岛作为一个正在趁着大明朝无力干涉而疯狂整合的区域,其过去几十年发生的战争虽然激烈程度不咋地,但是痛苦这种事情,最好是一次性释放才不会招人恨,不然一点一点的话,才是最大限度的让人没日子过日子了。

    如果不在意长相贞操等痛点的话,长老会可以提供给开垦移民的女人数量可以用十万这个数字来计算,这可不是开玩笑,而是长老会的运输能力带来的养活人口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去年以来,虽然郑氏阮氏各有人马还在苟延残喘,但依托富良江的运力,开垦和占地情况开始愈演愈烈,而当地民众的反抗也难以大规模出现,几次清剿后,都已经躲进了北方的大山里。

    呈现出的是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但是那些甘蔗、香蕉、咖啡就有些卖不上价钱了……

    其实这不是大问题,经济作物的种植到销售是一个非常高要求的东西,哪怕是大英帝国,也在这里钻研了几十年。

    当然了,一些希望使用奴隶干活的行为被喝止,这倒也不是长老会多么仁慈,一个有着相当反动性质的政权,虽然有着推动进步的需要,但是也不会有太大的道德瑕疵,只不过,奴隶的使用会减缓机器的推广,这一点在美国就有各种现实例子,斯嘉丽家的棉花农场里的黑奴就不太会使用那些简单的机器。

    其实目前来说,许多农夫瓜分的原本郑氏阮氏大王以及其小弟的土地,从本质上来说对于现在广南省原居民的生活打扰程度不多,但好种可种土地本就不多,而原本的各大开垦土地的家族本就矛盾不小,自然也是磕磕绊绊。

    原本长老会还让其自选土地,后来发现,这些家族抱团的现象到了这里依然不变,因此开始动刀子,许多家族分到的土地开始被间隔开来,虽然麻烦一些,但也减少了许多阻力,总的来说还不错。

    “小三子怎么还不回来,都说只用一旬的日子,就可以学会那制作朗姆酒的技术,怎么还不回来,那些白糖早就满了仓了,运出去也买不起价钱,那些红毛鬼太鬼了,一开始上赶着来进货,现在东西一多,就开始压价钱,有的还说明年再结账,我去他奶奶的。”

    “官府不是说包销吗。”

    “得了吧,那都得是签合同,东西还没种呢,你知道是什么价钱,当初都打着卖个高价啊,官府那里,那叫最低收购价,赚的太少,这甘蔗想卖钱,还得是开糖厂。”

    “早知道就种点大米了,家里的地也落荒了,运点回去吃也好啊。”

    “就那么几百亩地,在这里可是……”

    “地多有什么用,现在卖不起价钱的有多少。”

    农场内,几个皮肤熏黑的汉子正愁眉苦脸的对谈,帝都的政策好是好,但坑爹的地方也多,也是他们太过贪婪。

    帝都计算白糖收购价的时候,是以吨来计算的,当然了,老百姓知道的就是两千大斤的水平,最低保障收购价只有三千元,这个价钱,刨去成本,刨去当初买种子和各种投入,还有一家老小的吃喝,剩下的也就是不多的赚头了,因此都是指望着大商户来收购。

    原本该指望洋人来,但他们是靠不住的,听说他们手头的钱也都是从海外抢的,本就不多,不像是前些年那么好做生意了。

    白糖这东西还经不起保存,糖厂也是个技术活,虽然长老会尽力扩散技术,但那不是手工业可以一点点做到的。

    当然了,能白得这么多土地,本来应该高兴的不是。

    长老会似乎早就有所计算,因此早准备好了。

    “爹,俺回来啦,你看这大车上的东西,都是长老给的。”

    “好。”

    虽然这一车的东西都是一些木桶还有箱子,但是去了一趟就有这么多东西,也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