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85章 金钱战争(2 / 3)  明末球长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还有驻扎在城中的守军,那可都是本地人为主的啊。

    “大人,此事还要从长计议啊。”

    “怕什么,我想过了,现在帝都是太子监国,将来是可以登基的,我们也没有投靠过去,只是那南京那边铸币的太监们太黑了,为了民生考虑,从今日起,无论是各种税赋,只收取帝都来的共和通宝,还有共和铜子儿,至于钱从哪里,运河上可不少,你当我不知道,现在连山西人的钱铺子都不愿收大明的银子了。”

    “那样,我们该多拉一些人进来,也该有多些的准备时间了。”

    江南市面上的白银足够多,但现在这个混乱时期,自然有人在其中搅和风雨,原本应该做出反应的部门也开始装聋作哑,如果是北方敌人大兵压境,还有可能振作一下,稍微吃相好看一些,起码做个样子给老百姓看看,但现在,一切风平浪静,帝都的军队据说都没有进入山东……

    也就是听说,长江上游四川那,张献忠那个乱贼似乎一直在想着打出去的主意。

    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捞钱自然成了南明官场的主旋律。

    马良儿的主意很简单,既然大明的钱的含铜量越来越次,认可度越来越差,那么干脆,从今天起,收税啊什么的,干脆就用共和通宝就是了。

    当然了,给上司缴税,以及用钱购买老百姓手里的东西,雇佣苦力方面,自然也是要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花是大明钱了。

    马良儿计算过,收钱的时候,按照的是原本十枚银元兑换一两白银的“官方”定价,但这是帝都方面才能的定价,银元被运过来千里之外,如果是换银子,还可以稍微良心一些,九枚换一两,已经算不错了,当然了,真正想换的,还是那些铜钱。

    帝都方面对于前明钱币的态度是,留一部分做纪念品,要知道,南明时代,大明朝铸造了多种非常珍贵的钱币,到了后世都是可以换一辆车的好东西。

    其他的,哪怕吃了一点亏,但是对于银币的认可度已经足够高了。

    后世的中国,用了30年培养了老百姓把钱存在银行里,再用30年教育老百姓钱不能存在银行里而是要买房,不过长老们仅仅用了三年,就让老百姓习惯了使用银币,甚至很快就准备出一枚含有45克白银,币值相当于一两的银币。

    当然了,这些回收前明货币,并且打击使用前明钱币这种“心怀怨望”“心向前朝”的作死行为,也是本身应该做的。

    当然了,一个府内,大小官员还是不少的,彼此制衡,也是应有之义,而要想赚取利润,自然是拉下水的人越多越好。

    当下,两位师爷就开始不由自主的献计献策,充分显示了什么叫嘴上说不要但身体很老实的本质,同知、通判,还有本地一个千户所,都是需要好好勾搭的地方。

    当然了,理由也很充分。

    “你们就说了,不用帝都的银元,就要屠城,邢夫人的手可黑着呢,当然了,千万别让人知道是咱们传出去的话,只要撑过这一年,到时候老爷我也可以换个地方为官了。”

    马良儿新近手下的丫鬟,算账却是顶呱呱,给马良儿出的主意简直棒极了,按照她的规划,以他目前的本钱,这样几出几进,捞上几万两是不成问题的。

    再加上别的进项,做完这一票,也该想办法换个地方当官了,现在南明的地方不大,读书人却极多,几乎没办法安排,因此也只能想办法暂时搁置,当然了,已经有人的呼声满满开启在南京开会试,选进士了。

    在金钱面前,无论男人女人的效率都是极高,一方面几位师爷先通过师爷圈子的关系把消息散出去,尽量争取盟友,另一方面就开始了研究如何操作,可以捞取最大的好处。

    城中山西人和安徽人开的金银铺子是重点,长老们的出现使得北上经商的航路成为了非常时鲜的利润来源,比起过但单方面输送大量粮食,而很难满载而归的漕运,现在倒是对南方粮食的需求大减,而江南可以供应北方的东西,远远比不上那些小贩运输回来的。

    这也算是一种倒转。

    正如扬州盐商本身没有多少是扬州本地土著一样,依靠着几次成功的运作,共和通宝已经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流通货币,毕竟其易于计算,方便携带,不易伪造的特点,使得人人追逐使用,如果搭配那些小铜钱和少量纪念金币,就是非常完美了。

    当然了,真正的金币都是长老们自己铸造,基本上没有公开发行,而是人手一套的建国纪念币,预计这套纪念币存储几代后,基本上都是要发达的。

    目前来说,黄金属于储备货币,想换可以,麻烦。

    货币是极其危险而敏感的东西,每一个朝代灭亡,总是伴随着币值升天,物价飞涨,而南明的问题就是效率低下,难以与帝都的生产力相比。

    目前来说,如果以贸易而论,长老治下的帝都可能是自从南北经济倒转以来,第一次北方入超的时刻,毕竟在消除了粮食缺口这个大杀器,坐拥辽东平原的土地后,缺乏粮食是不可能的,从沈阳装车直运天津的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