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四二章 变局之两湖(3 / 3)  立鼎1894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时头脑发昏,犯下永世不可消除的罪行!”

    对列强,杨浩不必更多的警告。反正大家早晚都得大打出手的,如今你们搞小动作。无非是让小本本上多记录一笔债务罢了。

    媒体宣传这回事,满清笨拙的好像三岁小儿,甚至都比不上自古以来造反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好歹都会传播一些“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忽悠人呢,他们如今却对整个国家完全失去了舆论控制!

    在全国各地,凡是电报能抵达的地方,铺天盖地的反对声音被杨浩推动着滚滚席卷,所有人都认定,满清朝廷这是要狗急跳墙的卖国了!

    特别是从地图上看。西疆、康藏、云南三省,连起来的地皮之大,简直形同半壁江山!清廷要把这么大块地给卖出去。这简直是要作死无极限啊!

    名义上归属满清统治的各省督抚,纷纷上折子请求“三思后行”,并通电全国公开宣布他们自己的态度:“我们绝对不支持分裂国土之行为。”

    都怕背上卖国的骂名啊!

    首当其冲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接到的不仅仅是一份传闻,更有一份分别来自杨浩和慈禧的电报,意思非常明白。让他认清形势,别站错队!

    张之洞已经老的都快走形了。干巴精瘦的小老头看上去一阵风就能吹跑了,却依然坚定的坐稳了两湖的总督位置。天下九大封疆之位。那不是随便说说的重要。他正好卡在中国版图之战略中心,进退得失决定着天下大势的变动。

    占据如此位置,身上担负的压力也是超越旁人。沿海各省的官僚们是破罐子破摔了,就等着那一天杨浩把战舰开过去,大军一路碾压,然后认栽就是。

    两湖毕竟不同。从南往北,这是江南之门户。当初南宋以半壁江山,硬生生的在襄阳顶住了蒙古大军七十年之久!可以说不得荆襄,则南下不利。

    往西,这里扼守长江,乃是入川之要隘。两湖不失,则西南半壁安稳。

    只要他张之洞坐稳了位置不动摇,杨浩想拿下西面大片国土,就没那么顺利。反过来,只要两湖在手,清廷攒足了劲儿,未始不能由此而兴兵东进,收复旧地。

    嗯,至少是幕僚们都是这么分析的,张之洞也深以为然。

    不过这说来说去,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敌对的双方,军事装备方面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当初南宋能抗住蒙元,那也是国力充足,武器装备落后不多。

    如今的清廷与杨浩的革命军相比起来呢?张之洞想想就感到万分的无奈,这已经不只是天差地远了,根本不在一个时代啊!

    时代,也是张之洞最近经常揣摩的两个字。他一生治学,越想越觉得其中奥妙无穷。顺天时以代旧人,大清国也好,帝王将相也罢,终究是历史之尘埃。如今天下大势滚滚向前,已经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他们这些老家伙一定会被新力量所取代。

    挡不住了!

    张之洞把两封电报看的倒背如流,一个人思忖了半天,吩咐人把重要幕僚和新军头领张彪、黎元洪给叫了来。

    面对众人,老头子也不废话,直截了当的问:“如今朝廷和杨鼎世矛盾再起,湖广夹在中间儿左右为难,尔等可有良策为本督分忧?”

    幕僚们你望我眼,一时间都不好开口。

    怎么说?您老人家的想法大家伙儿又不是不清楚,既不想当贰臣,又不想立刻就放下手中的权利,退休养老。这么占着地方不让,凭着一股气死撑,也不过是在等着那一天杨浩杀过来,被迫下台而已。

    如今朝廷逼迫,杨浩也下了通牒一般的电报,都公开宣称谁支持清廷,谁都可能成国贼,这个骂名您老人家能当么?敢要么?

    一定是不甘心,这才想着让众人帮衬想辙啊!

    这个问题无解。众人没话好说,都干瞪眼。

    张之洞失望的看看这一帮子拿着大价钱养起来的幕僚,关键时刻都靠不住哇。再扭头看风头很盛的军官们,张彪绷着脸不吭气儿。

    黎元洪却站起来,慢腾腾的道:“以卑职之见,革命军西进之机当在数月之间。如今黄淮之地已然完成土改,下一个就要轮到湖北了。督帅或可避居湖南,或者,归养为好。”

    众人纷纷瞪起眼睛,心想这小子什么意思?让总督大人投降?!(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