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七章 夺了你的兵权(2 / 3)  大宋帝国风云录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权。各方面军主帅主掌战场指挥权。

    宋的军队由中央卫戍军、中央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

    三衙的握兵大权撤消后,三衙依旧存在,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做为中央卫戍军,暂时由刘延庆统率,驻守汴京。皇帝的宿卫军是殿前司马诸班直,保护皇帝的安全,扈从皇帝左右。

    中央正规军是虎烈诸军和西北诸军。这是大宋的主力军队,负责征伐四方。

    地方军则由当地府州县的都总管、兵马辖、都监统率实也就是过去的厢军、乡兵一类,承担过

    职责,比如修城造桥、运输粮草等等,也是主力军源。其中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地方军没有军饷。原有厢军地解决生存问题。

    厢军的存在,一定程度减轻了民户们的夫役负担,但养兵费用太过庞大尤其在今日军队极度的情况下,厢军吃缺额普遍高达七成以,剩下三成的厢兵都成了官员们赚钱的廉价劳动力,所以撤消厢军势在必行。

    宋军队的编制一律改为军、将、营指挥、队四级,其中营指挥为基础单位,每指挥五百兵。在军设统制,统制设都统制,但不常设事罢即撤。

    其它诸如指挥系统、募兵制、装备、通信、后勤、军费、军法、军政等等方面基本参照原有兵制,暂时不做重大改动。

    皇帝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接受眼前的事实。

    李虎太厉害了,步为营,稳扎稳打。先是提升军职品秩,接着军政分离,然后撤消三衙握兵大权,摧毁禁军体系着马修改枢密院三衙体制,转瞬之间就颠覆了大宋兵制。

    枢密院三衙体制是大宋的根基所在,如今这个根基轰然倒塌,大宋还能坚持多久?

    李虎不待皇喘口气,拿出了四个奏议追猛打。

    四个奏议是即刻建立七路大都督府。

    以朝廷目前的实力,可以固守西北、西南和金军中原,但东南朝廷建立之后它的要目标是固守半壁江山,由此可以预见要议和金国,联手女真人攻打李虎,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长安朝廷必将四面受敌,为此,临时朝廷必须以最快速度,在边境一带建立地区军事机构,以阻挡敌人的攻击。

    按照李虎的奏议,在大同建立代北大督府,铁鹰为大都督,主掌代北军事,阻御金军。

    在陕西兰州立西北大都督府,王渊为大都督,主掌西北军事,阻御党项人和吐蕃人。

    在成都府建立成都大都督府,张关羽为大都督,主掌川蜀军事,确保川蜀安全。

    在襄阳建立荆襄大都督府,毛军为大都督,主掌京西、荆湖军事,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沿江而下,征伐江南。

    在洛阳建立洛阳大都督府,楚逍遥为大都督,主掌中原军事,当前任务是,整修城池关隘,募兵训练,随时赶赴黄河一线作战。

    在长安建立长安大都督府,侯概为大都督,主掌关中军事,当前任务是在长安城的基础营建新都,争取一年后,完成都城的迁移。

    在应天府建立南京大都督府,折可存为大都督,主掌京东、淮南军事,当前任务是稳定山东和江淮,募兵扩军,征缴粮草,随时准备和入侵金军作战,同时还要防备东南朝廷的军队北抢占地盘。

    皇帝完全傻了眼。

    都督府说白了就是一方重镇,本朝初年只有亲王才能督领,天下统一后也就撤消了,虽然李虎奏议的大都督府只是主掌一方军事,但在这个乱世里,有武力就有一切,只要李虎愿意,大都督府随时可以督领军政,那事实就是藩镇了。

    李虎到底想干什么?他要祸乱天下?

    李纲终于也拿出了一道奏议,而这道奏议同样让皇帝震骇不已。

    在地方制度,实施路、府州军、县三级制度。以“转运使路”为路一级行政区划,路的最高行政长官为转运使。大宋的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所以实际,转运使早已成为路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

    转运使司为路一级行政府署,直接管理府州军,仓司和宪司均为其下属机构,拥有一定的独立权,以便牵制和监督转运使。

    在府州军一级,知府、知州不再兼领军事长官,他们是府州军的第一行政长官,有绝对的决策权。做为副职的通判,依旧兼领行政和监察权,直接听命于中央,以便制约第一行政长官。

    宋分裂,天下大乱,汴京迅速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关键就在于中央权力太大,而地方权力太小。中央乱了,地方马就失去指挥,无所适从,这时候,地方必须要有一个说话算话的行政长官,必须要有一个没有受到牵制和挚肘的最高权力,否则势必整体崩溃,根本形成不了合力,没办法拧成一股力量对抗入侵。

    相对应的,各路帅司、各府州军兵马辖、各县都监形成三级隶属关系,而各路帅司和他们所统率的地方军队直接听命于天下兵马大元帅府。战时,在天下兵马大元帅府的授权下,大都督府可以调遣辖区内的地方军。

    一天之内,大宋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