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4章:再忆往生,追溯前尘(二)(2 / 6)  盛宠之毒后归来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薛珩眼眶深红,然后咬了咬牙,快速的离开了此地。

    薛珩等人总算是逃过了一劫。

    只是第二日他们便遭到了南秦各郡县的全力通缉。

    此诏令乃是由太子发出的,原因竟是宣德帝在两日前遭到玄衣卫的行刺,玄衣都尉带着玄衣卫连夜出逃。于是太子便下命令全城搜捕玄衣卫。

    同时,玄衣卫的首领被追赶至绝迹,走投无路之下投身断崖的消息也传了出来。

    薛珩猛然惊觉,永安城这是有了大动静了。

    未过多久,被玄衣卫‘刺杀’的宣德帝终于清醒了过来。只是这次之后,他的身子大不如前。

    宣德帝醒后不久,晋王犯了大事,宣德帝勃然大怒,一气之下将晋王贬为庶人,流放于西北,未诏,永世不得入京。

    薛珩等人为了逃捕官兵的搜索,只能恢复了他明面上的楚王身份,借故在永安城附近游山玩水,乘机打探京中的局势。

    就在楚王去洛阳参加牡丹会的时候接到了宣德帝的圣旨,要他去蜀地,同样是未诏不得入京。

    薛珩对此事愈发怀疑,心中暗想着这诏令绝不可能是宣德帝所下。

    宣德帝绝不可能一边宣扬玄衣都尉已然伏诛,一边又让他去蜀地这样愚蠢的事情。

    薛珩怀疑,宣德帝是被人控制了。

    他想要入京,可京中风声鹤唳,戒备深严,防守得密不透风,他压根寻不到机会。

    最后宣德帝派来护送他前往蜀地的人到了洛阳,就连林管家等人也被送了出来,薛珩别无它法,最后只能前往蜀地。

    两个月之后,齐王谋反被擒,被斩于朱雀门外的消息也传入了蜀地。

    宣德帝的身子也愈发憔悴,宣布自己暂时退隐养伤,由太子监国。这个时候太子的身子其实也不大好,宣德帝便指派了端王协同太子处理这些事情。

    在端王协同太子处理朝事的这一段时日内,得到了朝中许多大臣的一致好评,其中尤其以范阳卢氏和博陵崔氏的党羽为甚。

    又过了一个多月,宣德帝身子枯败,回天乏术,终于驾崩,皇位自然落入太子之手。

    宣德帝驾崩后,太子暂停国务,一心为宣德帝操持丧事,由于悲痛过度,竟生生压垮了身子。不过短短半月,太子已然形销骨立,瘦得不成人形。

    太子缠绵病榻一月之后,年号都未来得及改,便跟着宣德帝一起去了。

    太子弥留之际,将南秦的大好江山托付给了端王,端王惶恐十分直言自己不堪此任,让太子将远在蜀地的楚王请回来。

    太子不肯,以卢氏和崔氏为首的官僚集团更是不肯,最后端王在众臣以及辅国大将军府和东阳侯府的拱卫之下,坐上了帝位。

    太子即位后还未来得及更改年号便去了,是以端王追封太子为永乐帝,谥号为怀。

    楚王到了蜀地之后才发现此处并不太平。按理来说楚王的封地乃是土地,应当去那处才是,可最后却被宣德帝指派到了蜀地。

    蜀地共有三股势力,内乱不断,且民风十分彪悍,他到达蜀地之后便一刻没歇过,满心与此处的势力斗争。

    用了半年的时间,楚王终于将蜀地的势力收为了己用。

    可是在这个时候,端王已然登上了帝位。

    薛珩猛然醒悟,细想着发生的事情,才发现这一切恐怕都是端王所为,心下不由一惊,没想到端王竟隐藏如此之深。

    宣德帝被端王用药物所困,时而清醒,时而癫狂,就在他回光返照,濒死之际,他深感端王之害,于是便趁人不备之际,以中衣为纸,鲜血为墨,写了一封遗诏托付给了陈德。

    陈德费尽千辛万苦,几经辗转,那道以血书写的遗诏半年之后终于传到了薛珩的手中。

    薛珩拿到那道血书之后,咬牙切齿,心中滔天的怒火快要将他吞食。

    这么多年来,他和宣德帝一直都在提防着齐王和晋王,唯恐他们二人会危及到太子,可唯独没有将目光放在端王身上。

    没想到最后竟是这个端王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荣登大宝。

    宣德帝、太子全部为端王所害,薛珩大怒,召急自己的所有幕僚,暗自谋划,意图推翻端王。

    端王登基的一月之后便将宁玖封为了皇后,只是宁玖所出的儿子却并没有被封为太子。

    怀化大将军宁晟和辅国大将军孟善二人齐齐上书,多次要求薛昱册封薛翊为太子,端王都以薛翊年幼为由,暂缓册封。

    端王登基的第一个元年,改国号为崇安。

    薛珩在蜀地的势力越来越大,加之崇安帝登基之后,任人唯亲,倒施逆行引起许多地方不满,尤其是蜀地这种偏远之境的百姓,遭到的剥削更为严重。

    楚王在蜀地的时候就深得民心,压抑已久的百姓纷纷加入蜀地意图投靠楚王。

    崇安帝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十分愤怒,下令贬楚王为成都王,还要求他进京领诏。

    此时楚王羽翼已丰,对于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