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亲征的腓特烈二世悄然撤军,一面命众附庸继续缠斗,一面率主力军团脱离战场,以最快速度返回罗马。
人在里昂,心却飞回君士坦丁堡,惊闻城堡即将沦陷,教皇英诺森四世大为震撼。放下和约,静听禀报,脸色越来越阴沉。众子民危在旦夕,必须尽快拿出对策,当即传诏,命教内最高决策人员即刻入宫。
会议厅的气氛沉闷无比,认真传看和约,火速赶到的十二位重臣莫衷一是。有人拒不让步,有人表示认可,有人坚持修改和约,也有人默不作声,争论场面颇为激烈。
事关好几万无辜教民性命,且拖延不得,见争论不下,英诺森四世提出折中方案。摒弃修改和约,要么认可,要么否决。由众臣匿名表决,原则为少数人服从多数人,教宗则拥有最终裁决权。
对折中方案一致接受,众臣埋头表决,结果令人无语。同意认可和约的人数和反对签署和约的人数居然一半对一半,和约能否通过只取决于教皇一人,所有紧张目光顿时瞩目上任伊始即咄咄逼人的新教宗。
并不当场表决,英诺森四世一一阐述支持理由,“纵观和约,罗斯人其实只要求洗脱其入侵者身份,盘踞西里西亚至今,早已落地生根,彻底铲除须付相当代价。帝国亡我教廷之心不死,孰轻孰重,相信在场的诸位大臣一目了然。帝国实乃心腹大患,一日不除,人寝食难安。而罗斯人如附体蜱虱,虽恼人,但大可随时剔除。”
叹口气,忧郁目光扫视全场,话语淡定,可内容足以震惊西域,“帝皇悍然宣战,教廷不可能束手待毙,必须予以强势反击。待罗斯人按约撤军,传诏各地大主教,在里昂城召开第一届公开声讨叛逆帝皇的大会。对其施以绝罚,号召所有拥护教廷的军队共同讨伐逆贼。此番大举反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定要推翻其统治,将其打下地狱。不剔除毒瘤,君士坦丁堡难以太平,至高无上的神权必任人践踏——”
御外先须攘内,道理不言而喻,众大臣再无二话。当庭签署和约,拟就加冕诏书,并指派枢机大主教随行,英诺森四世授以秘诀,“罗斯人再狡诈,也不得不仰仗教廷,如其的确心甘情愿集体入教,大人直接随罗斯虎贲团赶赴西里西亚,全程监督。对侵占奥地利的野蛮行径予以强烈谴责,以拒不加冕相要挟,勒令其立即撤军。万一罗斯人置若罔闻,大人绝不可退让,只须声明一点,下一任奥地利王只能由教廷委派。但凡自封者,一律视为叛逆,我教概不承认。”
去而复返,担负重大使命的小分队快马加鞭,披星戴月赶赴被战火笼罩的君士坦丁堡。日夜兼程,一路有惊无险,两百余匹备马生生累毙一半,疲乏不已,鲁兹塔公爵率部于第九日的傍晚按时出现。
附近并无罗斯人踪影,派人再三打探,确认西门安全且城堡无恙,鲁兹塔公爵喝令开城。铁蒺藜密密麻麻,待清理出一条窄狭通道,夜色也降临一派备战气氛的孤堡。小心翼翼进入城内,两位大主教简短商谈少许,当即决定连夜约会罗斯驸马爷。
围歼德意志西进兵团的秘密行动一波三折,忌惮上帝之火,西进兵团分外谨慎。行动尚未过半,双方派出的侦探小分队狭路相逢,八百虎贲干脆利落全歼对手,可最终警醒惊弓之鸟。
早被打怕,毫无抵抗斗志,不到四千人的德意志混编兵团火速逃离险境。骑兵兴许可以逃命,但两千余步兵和大量给养辎重却逃生无门,重甲军加玲珑炮,场景浑似大人打小孩。
不明后方敌情,也不敢贸贸然追击,让安德烈率部殿后,带上辎重和俘虏,蔑尔歹率部折返。也没问责,周文龙下令全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以防帝国以牙还牙。日子一天一天过,相继传回的军情越来越多,自然都在预料之中。
与帝国已彻底决裂,不得不提前考虑退路,获知帝皇正率主力军团折返,周文龙当机立断。以十日为限,万一等不到教廷回复,即放弃城堡趁夜撤军,谨防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得知西进兵团损失惨重,但畏惧于野蛮入侵者的强悍实力,一万余帝国军团始终不敢出手。合兵一处,派出多路小分队,日夜监控对手动向,耐心等待敕令。
随着敌情渐渐明朗,周文龙也放下心。难怪蒙古人只出动四万兵力入侵意大利,敢情对手的实力太逊,整个意大利守军加上西西里军团也就不到十三万。步兵占据多数,其中不乏滥竽充数者,重甲军不超过五万,内讧至今早已元气大伤。新丁虽源源不断加入军阵,可基本等同活靶子。
只要法兰***意志主力军团不参战,凭手上兵力,即便同时对抗教廷和帝国,也有八成以上取胜把握。一颗砰砰乱跳的心收回肚里,周文龙不慌不忙,“传令下去,我大军哪儿也不去,坐等教廷答复。若敢拒绝,直接拿下君士坦丁堡,也让教廷长长记性。惹我虎贲团,无论谁,形同找死。帝皇老儿又如何,若撩拨本将,直接发兵西西里。全歼帝国军团,让老小儿俯首称臣,哈哈哈……”
煎熬终有回报,城内陆陆续续送出给养,文莱森大主教也在最后期限内请求再次和谈,众大将终于落下心。亲自押送如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