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会江陵 第五百六十二章带路党(3 / 6)  幻之盛唐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的实际困难。。”

    “国家之战,不发则已,一发必须是雷动千钧,席卷万里,铺天盖地之势,击破击倒对手。。才有长久之宁”

    “所以战后的清算,再加上目光长远的规划和经营是不可或缺的。。。”

    “清算是,为了消灭那些可能对大唐治下产生危害的隐患。。同时也是为迁来的唐人拓展生存空间。。”

    “西北之地越往西走,越是最多沙漠草地,光靠屯垦的地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的进行经营。。”

    “他们壮大的不仅仅是边军的一部,而是也代表大唐在域外的影响。。”

    “让他们的子孙以为大唐开拓疆域为世职,并引以为荣,还能从中得到好处,这是最好的结果。”

    “如果无法做到,那就让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奋战,并成为大唐强力的屏障。。”

    “至于将来可能权重难治,尾大不掉的风险,那都是很久远以后的事情了。。”

    “不过你觉得一个距离长安数千里的边镇,可能对朝廷中枢产生什么实质的影响么。。”

    正在马背上说话间,突然看见一个传讯的虞候飞奔而来,落马行礼,奉上一个蜡封的筒子。

    “长安递报。。”

    “朝廷有意分出第二十五道?”

    我愣了一下,不过消化起这个消息带来的冲击。

    “正是。。”

    司马岑参应道。

    原本朝廷划分二十四道,对于版图和领域管辖的设置,都有其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殊意义的,象最先被拆分的河北道,是为了解决河北猬集的亢兵滥官,赋役极重的问题,河北道位于中原腹地,最盛时户口近千万,是为天下第一大道,战后人口不足旧半,却聚集了数十万大军,同时要应付多个方向的战事,光是节度使,节度副使、采访使、经略使,以及各色冠以权、知的同级别头衔,就有数十人,管辖混乱繁复。

    因此为了解决战后重建中诸多问题,以幽北的营、平等十数州为核心,并讨平的松漠都督府和诸杂胡羁縻州,析出平卢道,以河东军大部留镇之,治营州;

    以比邻新罗、渤海的辽郡、海州等东海沿州,并安东都护府新归化的二十多州,及诸多军城镇戍,置安东道,治辽城。

    事实上也将朔方、河东为首的几大军镇集团,分割在几个不同的地域内。河北直接变成不予边境接壤的内地,也名正言顺的拥有不需维持重兵的理由了。

    然后是河东道,以太原为中心的河内之地,即使大唐的龙兴之地,也是山东氏族门阀最密集的地区,因此朝廷在代河以北,以云州为中心并旧单于都护府的军城镇戍,析出云中道,治云州,从管辖和体制上将河东道变成内地,也将他们与边军系统直接割离开来。

    再就是以黄河出海口为界,从另一个大道——河南道,分出青、徐诸州为淮北道,治徐州,则更多是就是为了推行海漕和改革河槽,减少阻力的措施。上者是为北方新四道。

    相比之下,南方的分道,则更多是经济和交通上的意义,阻力也小的多。

    作为东南财赋重地的江淮三道,治扬州的淮南道基本保持旧观;江(南)西道以云梦大泽周边为基础析出荆南道,治江陵府,也是江南租庸调使的驻地和总仓;

    而江东道在天平之乱后,就事实上以富春江和钱塘江为界分为两个区治,治江宁的江东本道,以及治临安,并入原属岭南道长乐经略使等闽中各州的两浙道,这里也是东南海漕的。

    此外就是岭南道的管桂经略使,并入安南大都护府,与诸多归化州组成安南道,治交趾,都督兼任安南副都护。

    这些江南道虽设四使三司,但是都督都不兼节度使,自然也没有行营或是节帐,只以经略头衔,检视道内军队,镇抚夷僚。

    这次讨论的却是在在河陇之间,抵近关内道的区域内,以三受降城为核心,加上众多在北塞开拓的屯田和城垒据点,设立一个管辖十多个军州数十城的北原道,以解决外族南下,关内道需要常常陈以重兵的问题,有了这个屏障和缓冲,关内道就可以作为二线的腹地,进行经营。

    “朝廷已经将南平都督府,升为南平下都护府,南平都督席庆元,转任山(南)东(道)都督。。以松州防御使曹历海转任云南刺史,权副都护。。”

    “剑南留后李恒,转任山(南)西(道)都督。。继任人选还在政事堂中酝酿,不过估计是朝中差遣,而不是地方拔举。。”

    “有可能的话,以右领军大将军权枢密知事鲁灵平放之。。”

    “还有传闻,以韦军府知枢密院事,协西南路庶务。。”

    “朝廷有意在(青)海西土谷浑故地及安西大都护府之间,设立青唐都护府,以管制新服的西羌、党项、吐浑诸藩,暂定规模为中都护府。。”

    “这样河西陇右就可以专处一面,不至于东西皆制受于敌。。”

    我想了想开口道

    “不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