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一章 军田制度(1 / 2)  虎枭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org
    次日一早,甘宁来到了浔阳县,浔阳县是甘宁在江北的据点,控制着庐江郡的西部,大约占据庐江郡三成的土地,南面就是一个角,主要是北部大别山区占地很大,由太史慈率一万五千人坐镇浔阳县。

    这时,彭泽县的徐盛也接到命令赶到了浔阳县。

    太史慈和徐盛迎出大营,两人一起躬身行礼,“末将参见主公,参见军师!”

    甘宁点点头笑问道:“今天没有训练吗?”

    太史慈躬身道:“回禀主公,刚刚训练结束。”

    甘宁来到大帐,对徐庶道:“军师来说吧!”

    徐庶便将孙贲占据江北三郡,很可能会攻打浔阳的事情对两人说了一遍。

    甘宁接着道:“孙贲刚刚接手三郡,很多内部整合需要他亲自处理,估计他现在没有时间,最快也是明年春天才出兵去了,所以你们要好好利用接下来的冬天加强训练,尤其是实战对抗训练和体力训练,然后徐军师坐镇柴桑,他会提供情报辅助,让你们知自知彼。”

    “遵令!”两人一起行礼。

    徐盛又小心翼翼问道:“主公认为彭泽也是孙贲的进攻目标?”

    甘宁淡淡道:“我相信孙贲对豫章郡的渴求远远超过了庐江郡,一旦他发现彭泽大军支援庐江郡,他很可能就会偷袭彭泽县,所以我让徐军师坐镇柴桑,由徐军师来协调你们两家的配合作战。”

    徐盛默默点头,他明白了主公的意思,一旦孙贲进攻浔阳县,他也要出兵支援,但又要防备孙贲偷袭彭泽。

    甘宁又笑道:“我提一个建议,太史将军可大张旗鼓将一万军队转移到彭泽县,只留五千军守浔阳,骗过对方的探子,然后再悄悄把一万军队转移回长江北岸,但不要进浔阳县,这样对方就会认为浔阳县只有五千军队。”

    太史慈当即躬身道:“卑职一定按照主公的建议来安排!”

    甘宁点点头:“这一战就拜托给三位了!”

    甘宁作为主公,他也要给手下独当一面的机会。

    .........

    徐庶留在浔阳和太史慈、徐盛商议军情,甘宁则返回了南昌县,很快太史慈便按照甘宁的建议,将一万军队转移到了彭泽县。

    甘宁是上午抵达南昌县,他没有回府,而是先回到官衙,作为主公,他考虑的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更多是战略大方向的问题,当然,一些重要细节他也要过问。

    官房内,甘宁听取了鲁肃和蒋琬的汇报,鲁肃主管军务,蒋琬则主管政务。

    不过今天他们二人都在说同一件事,那就是士兵家眷的安排,目前良田分为三类,一类是私田,一类是官田,还有一类就是军田。

    汉末三国时代,当兵是没有军俸的,虽然打仗有赏钱,但大部分时间都没有战争,那士兵怎么养家?

    每个诸侯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大部分诸侯都用土地和免税这两个办法,也很有效果,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土地来源的问题,诸侯要有自己地盘,一方面诸侯要收税养军队,另一方面诸侯要拿出一部分土地给军队家眷,这就相当于一种变相的军俸。

    毕竟对于诸侯来说,土地是最容易搞到的资源,但土地不会直接封给士兵家眷,而是先转化为军田,然后分配给士兵家人耕种。

    什么不直接分配给士兵家属呢?这里面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士兵投降了敌人怎么办?

    一旦士兵投降了敌人,上面肯定要把军田收回,没有哪个诸侯会替敌人士兵养家属的。

    甘宁目前也是遵循主流的做法,他的士兵首先改户籍为军户,每户分到二十亩军田,如果一家有两个儿子从军,那就是四十亩军田,不光免户税和田税,地方官府还要负责帮他们耕种收割,普通百姓服徭役就是干这种事情,去替军户干活。

    北方二十亩粮田养不活一家人,但南方可以,尤其是江南和荆襄,十几亩上好土地就能养活一家人。

    如果士兵阵亡,不光有抚恤,军田还会转为私田,直接给阵亡家眷了,同时终身免税,要不然士兵怎么可能给你卖命打仗?

    光训练解决不了问题,还得给士兵解决后顾之忧,让士兵知道,哪怕自己阵亡了家人还能得到私田,这样士兵就肯卖命打仗了。

    刘备为什么屡战屡败,没有人愿意跟随他,根本原因就是他没有地盘,没法像曹操、袁绍和孙权那样实施军田制度,也没有法保证手下将士家眷的安全,将士和谋士跟随他看不见前途,最后落个妻离子散的下场,关羽、张飞、赵云都成了老腊肉,还没有娶妻。

    刘备在徐州时遇到陈群和太史慈,为什么两人不愿跟随他?在荆州时,司马徽、石广元和崔州平为什么不肯效忠刘备。

    大家都想做开国功臣,没有人愿意君死臣灭,就像大家都想去效益好的单位,没有人愿意去要破产的工厂一样,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有点扯远了,现在鲁肃和蒋琬汇报的事情就是夏口大战后,黄祖便将投降士兵的军田全部收走了,还要补税,投
最新网址:wap.ibiquxs.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