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96 张总教头的极限施压(2 / 5)  重生的我没有梦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也多,几乎每个区县都有院士、准院士,密度高得惊人,在这上面犯错误,那是不可能的。

    张大安对胡家反向搞极限压迫,凭的不是小聪明,而是硬实力。

    尤其是杜小帅家里算是个典型例子,自古以来就是“耕读传家”,杜小帅拿到多少超出杜家想象的资源,别人不知道,他本人还不知道的吗?

    杜小帅的亲大哥,现在就在京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原本马上就要退下来,跟荷兰“阿斯麦尔”签署完协议之后,在光刻技术领域开展合作研究的项目,就是之后的人享受成果。

    而现在,杜小帅的亲大哥杜小相转头就去了沪州,借着“全总”表彰表彰“神州三号”有功人员的机会,跟沪州航天技术研究院科研四部一起成立了一个数学模型研究所,主要针对的就是借助超级计算机来计算在特殊工况下的超负荷参数变化。

    光刻机能用上,宇宙飞船也能用上,当然粉末冶金、汽车工业、精密加工、特种材料异形件等等,也都能用上。

    只是以前没搞头,现在嘛,这家数学模型研究所,本质是一家公司,退了休的老年科学家创业,那也不是吃素的。

    杜小相从老弟那里可以白嫖超级计算机的使用权,别人一天租金几万块,他一毛钱都不用出,不仅如此,他还能白嫖老弟现在带的博士生,研究项目开了之后,就能跟他的公司合作。

    最重要的是,还能白嫖经费。

    “张安电子”一家,仅仅是在算法上,就有一个两亿规模的资金池,想要摸鱼也不是不行,但前提是得有成果。

    刚巧杜小相是真有东西的,他不仅仅是跟沪州航天技术研究院科研四部谈了合作,跟“沪州微电子”以及交大都谈妥了,并且通过申请荷兰政府开设的专项资助ORET计划,由荷兰政府提供部分资金。

    这里面主要是为了联合开展微机械制造、Ⅲ-Ⅴ族半导体与锗硅器件及SOC系统集成等热点技术研究,光靠国内的科研单位,一立项重复的地方太多,二人手不足。

    人手不足就是字面意义上的人手不足,国内本土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并没有那么充裕,而过去二十年留学欧洲的人数量庞大,只是回国待遇和科研环境达不到标准,所以也没有太好的机会。

    现在不一样,杜小相在沪州成立的公司,一共有两家,一家叫“名相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另外一家叫“名将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研究所叫“沪州土木微电子开发数学模型研究所”。

    杜家以前不能说不是学阀,只是规模小一点,算是个地方大学的“山头”。

    可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引入了“张安系”的资本之后,就妥妥地成了山头。

    最重要的是,钱虽然拿了“张安系”的,人却不能说完全就是“张安系”的。

    道理很简单,不管是“名相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还是“名将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都有地方“国投”的影子,其中甚至还有中原省的省城新郑市国投,钱不多,两千万,而且这两千万还是借的,但态度已经有了。

    在杜家一台光刻机都没有的情况下,确认的融资规模已经高达六亿六千万。

    直接成为国内前三大的芯片制造“巨头”。

    就是这个“巨头”连头都没有。

    空壳子搞这么大的动静,还是挺吓人的,不过有“三连状元”背书,喜欢玩这一套的太湖市金融疯子们直接梭哈,炒概念就等一个信号。

    至于什么是信号,大家都有默契。

    杜家如此,而不止一个杜家。

    正如侯家如此,也不止一个侯家。

    这种此消彼长之下,对胡家的生存空间搞极限压迫,可操作性极大。

    金陵大酒店内,胡家的人已经完全表现得色厉内荏,他们可以动用的力量,是要考虑风险的。

    门生故吏多又如何?

    连老百姓都知道县官不如现管,更何况张大安现在玩这么大。

    可不是只有胡家在教育产业中节节败退,须知道豫章省是个劳动力输出大省,侯晓君的情夫胡贤如就是做人力资源的。

    沪州在此时有五大人力资源公司,最大的是盐渎老板,专门做盐渎一个市,剩下的四家,基本都是做一个省或者地区,其中就有一家叫“如胜人力资源”的,主要业务除了常规的劳动中介之外,就是跟各种地方职校签合同,然后把靓仔源源不断地送往一线工厂。

    此时在沪州的闸北,以“盐渎老乡会”“东北老乡会”“豫章老乡会”为主,后来崛起的“中原老乡会”还是散兵游勇不成气候。

    这种“会”可不是什么有活力社会团体,当然跟有活力社会团体也多少沾点关系,但主要还是劳务中介为主,一个行业一群人。

    从闸北到疁城的沿江一线,有工厂的地方就有庞大的招租、招工渠道。

    但是“如胜人力资源”在沪州做到了前五,也只是全部总业务量的三分之一不到,大头还在“珠三角”,几乎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