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89 “浪里白条”张正东(2 / 4)  重生的我没有梦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下,去市场上兜售二十万一份,抢得打架那是稳稳当当。

    主要还是张正东没啥歪脑筋,也确实对钱没有兴趣,否则在农业县,真不是哪个干部都能经得起这样的考验。

    实际上京城派过来追踪调研的人,也发现丰邑县这里的“土办法”挺有意思的,干部大多数时候都是干苦力,反而是发动群众中的“专业人士”来出主意。

    本乡本土的,上了县衙这个台面,也不好意思去坑个十里八乡的,于是都是认真琢磨怎么才能搞来钱。

    还真就是开发了很多小众市场,除了“农村宴席”这个市场,还有“赶大集”和“早酒”这两个同样小众的市场,县里在各乡镇都组织了人手,各自成立了“赶集公司”,统一下乡收货,再租用示范园区的车辆,运到周围方圆三百公里之内的大大小小集市。

    定三百公里那是因为车子来回就能开个六百公里左右,多了没必要,人累不说,也容易出事。

    三百公里的话,有啥动静,招呼一声直接从丰邑县拉个万把人出来就杀过去了。

    所以除了建筑工地上现在比较出名的“陈庄工”,这光景诸多集市上,也有个“丰邑把式”的叫法。

    说的就是丰邑县那些开着大车出来集市上散货的车把式,一个个还都挺正式,穿着一身工装,腰间挂着厚厚的腰包,不仅能开收据,还能开发票。

    意思就是不怕你买了孬货找不着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丰邑县的仁兄把弟。

    “漂没”基本没有,因为管账的是商校中专应届毕业生,还都是半大孩子,脑子可以活络,但不会太活络,要想留下来把饭碗端起来,“漂没”和“火耗”对他们来说没啥意义。

    就跟“九八计划生”在超级小学里面捞个辅导费啥的,那纯属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脑子但凡没进水,都不选这条路。

    这方面有个好处就是财会类中专的就业率刷得非常漂亮,当然这也是早就谈好的合作,倒也不是一家如此。

    为了维持住跟“张安教育”以及“张安工业联盟”的稳定合作,有想法不是不行,但绝对不行。

    行也不行。

    张叔叔在丰邑县本地人眼里,不是正派不正派的问题,而是距离感极低,工作内容做好划分之后,基本上就是在项目驻地保工期、保交付、保回款。

    京城过来的人也是评估了不少环节,有些可以推广,有些只适合江口省本地搞一搞。

    很多“土办法”那也是看本地财政的,实在是穷的兜里比脸还干净,那也玩不出花来。

    但总体而言,工作内容首重“团结”,其次“奋斗”,最后就是“竞争”,张正东的工作会议报告都是比较潦草的,偶尔“灵光一现”文采飞扬,能看出来是有人捉刀,就是不知道谁捉刀。

    不过总体上来说,张叔叔团结大多数人的做法土归土,在农业县确实是好用。

    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群众敢告状,去法院也好,去派出所也罢,还是说直接找县长,都是告状,但也都是反映情况。

    能在一线处理掉的,张正东还真就是把问题在一线消化掉。

    干部和群众的信任关系,来去都是轰轰烈烈的,老百姓的感情表达没有什么温吞水,又不是谈恋爱,所以遇上不理解的地方,张正东是亲自到一线去讲为什么有个先来后到,为什么陈庄镇先吃上肉,道理讲清楚了,再让吃肉的讲一下凭什么自己能吃。

    十里八乡都是老乡,脸皮这个东西,不要的时候自然不值钱,现在都穿上了衣服,那自然是要的。

    乡村的自治,也是发挥了起来,农村青年和能人的向上渠道,通过示范园区打开,毕竟是个人都想要“脱贫致富”,怎么“脱贫致富”,那都是用项目说话的,而不是自己张嘴就来。

    老干部不想让位子,想要靠大姓欺负小门小户,以前可以,现在不行,项目里面有股份,你搞黄了大家都没得吃,于是小门小户也团结起来,自然就不比从前。

    这里面张正东并没有搞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段,有什么都是摊开了说,偶尔也会拉上做出成绩的人一起吃狗肉喝酒,点兵点将的时候,手里反而是大把的人可以调动起来。

    上下奖惩都是能在“村民大会”上讲出来的,老百姓又敢告状,这种基层的监督体系运转起来,让京城追踪研究的人都觉得正得发邪。

    可取之处有不少,但还是那句话“土办法”太多就得去芜存菁,把通用的提取出来,把本土化的放下。

    就像养鹅养鸭,去沛城县就不适合,因为那里有大水面,这就导致抢水面一定会出现冲突。

    在丰邑县就不一样,塘养的那些一个个水面,都是跟砂石厂挂钩的,是对国土资源开采的补充,也是水利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还承担着防洪排涝的作用。

    灌溉养殖那都是顺带的。

    张叔叔跟贤侄儿聊项目的时候,还聊到了“建筑施工”,那也是沛城县、方与县、单父县无法复制的部分。

    毕竟这边组织劳动力开沟挖渠清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