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重任;反过来又为教学、科研提供基地和经费等支持……”
“总体而言,‘张安电子’未来的企业内核,主要就是三大板块,第一是基础研究,第二是应用研究,最后是‘产学研一体化’,或者说产研结合,在江口省起到到头示范作用,进而为‘长三角技工贸一条龙机制’当个护航船、排头兵。”
加戏这种事情不算什么的,既然拿他当枪使,还被张总教练看了出来,那反过来被张总教练抢夺一下额外的狗叫权,也别喊疼。
你敢喊,那就抢的更多;越喊越抢,理直气壮。
所以脑子灵醒的一部分媒体记者,眼珠子都鼓在了那里,须知道“技工贸”这一派在京城完全就是路边一条,除了学术界有点儿声音,在产业界连路边一条都不如。
当年几乎绝大多数的“失败者”都南下宝安创业去了,且都打算“卧薪尝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有起来的,也有噶了的,期间各种想不到的手段都有,挺过来的没一个善茬,但那确实都挺能打,反倒是“幻想”公司在科技领域确实是没了影响力,可惜那时候的“幻想”公司,早就不跟你玩纯粹高科技那一套了,走的是资本运作路线,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挺超然的。
不过,那都是要二十年后的事情,至于现在嘛,“口水仗”该打还是得打。
“贸工技”这一派有仇一般不隔夜,毕竟媒体资源投入这一块,不是当下“技工贸”这批穷逼能比的。
而且打法相当凶猛,上来直指就业。
张大安被采访的内容是晚上播的,第二天京城本地媒体也给了报道,但反手就是一篇《大学生就业观念日趋务实》的文章。
你说这是说真话吧,它的确是;你说这是在讲道理吧,它还的确是;你说这是讲究一个务实吧,它显然是毫无疑问的。
毕竟连标题都说了,“大学生”,这个群体;在“就业”,这个事情上;有了“务实”,这个“观念”。
每一个词都是有份量的,而且还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份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嘛,谁不脚踏实地,谁好高骛远,一眼便知。
在无法看破前路、未来的情况下,一切都好似重重迷雾,这种大辩论谁摆出事实案例,谁就嗓门比较大。
有人拿张大安的“状元星”说事儿,可另外一派也是有理由的,“状元星”是什么科技含量,笔记本电脑是什么科技含量?
放在一块儿能比吗?
比不了一点!
没有那个资格。
更别提移动电话了,这是人类现代社会中,个人能接触到集成度最高的高科技系统工程产品。
“状元星”跟二十年前的摩托罗拉产品都没法比,哪怕人家没有显示屏幕。
撑死了跟DVD坐一桌,家用播放器好歹还有解码芯片,好歹还有版权内容生成,对文化产业的带动十分明显。
你“状元星”什么水平就狗叫着要爬上高科技产业这一桌了?
正面战场一只手就能把“状元星”的行业地位压制住,哪怕“状元星”能够在消费电子市场大爆特爆,也是没啥鸟用。
二十亿营收算个屁,就算两百亿又如何?
在侧翼战场,直接一招“今天吃啥”,就把各路刚热血翻滚的人马给撵了回去。
你挣几个钱啊,就一天天想着“技术独立”“自主研发”?
跟你月薪一千有啥关系?
战术上也不搞虚的,《大学生就业观念日趋务实》这篇文章,内容上就是报道了中原省的地方院校应届毕业生,从以前挑挑拣拣,变成有活儿就干。
以中原师范大学为例,放几年前,怎么着也得是城里的学校,然后还得给个编制,那才能过去看看。
今年……
不行啦。
大学扩招的直接影响就是竞争人数膨胀,像江口省因为“县域经济体”相对来说比较发达,就业承载规模比较大,所以还没感觉到压力,撑死了有个一点二系数上的体感。
可要是在中原省,对不起,两倍三倍四倍甚至五倍的体感都会有。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以前双向选择洽谈会,通常都是学校跟合作很多年的地方一起搞,现在市场化了,又恰好碰上了“僧多粥少”的年景,这就有些稍微香一点的地方,就不是一所两所学校在谈,是十几所几十所。
这种混乱进一步加剧了应届生们也是“一窝蜂”,从一个地方招聘会,赶往下一个地方招聘会。
体感上就是怎么哪儿都是人啊,而且还都是跟自己一样的大学毕业生。
在采访报道中,中原师范大学的就业办公室还这么回应记者:今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这既是就业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也是大学生就业观念务实化的结果……
机制就是以前不去的乡镇学校也得去了,务实就是以前管饭的衙门也不管饭了。
听上去好像很合理,但却忘了师资力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