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25 张叔称爸(2 / 2)  重生的我没有梦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工程进度,速度远不如陈庄镇的“菌菇种植试点基地”。

    做完消毒之后,首批菌种是平菇,用的是关中省的一个品种叫“陕优八号”,特点就是发丝快,七天发丝就能转入出菇培养,产量中规中矩,在关中省没有特点,在沙洲市就算是有特点了。

    因为它没有那么重的“平菇味儿”,拿来炒鸡蛋还是炒香肠,都能从另外的食材中借味儿。

    缺点就是不压秤,肉质肥厚是肥厚,也容易碎,不利于长途运输。

    不过就省内这点儿距离,也不能算是特别长的长途。

    张正东是拉着人边培训边种植,边学习边建设,别说老百姓来精神,三个大队的村干部动力比老乡还足。

    理由不是因为什么张叔叔是个大善人,而是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张正东跟农科院的人互吹大气,说是只要帮他把这事儿给办妥了,回头介绍他侄儿一起吃顿饭,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投资的科研项目……

    搞研究的人听不得“经费”二字,带着人马从扬泰市直奔彭城,誓死要跟四个月生产周期的香蕈干上。

    香蕈就是香菇,这玩意儿并不是只能炒个青菜或者涮个火锅。

    在整个吴都地区,其实都有一个固有地位在。

    那就是“蕈油面”,香蕈的性价比在这时候,就显得特别高,毕竟不可能真有那么多“蕈油面”用的是本地香蕈熬油。

    通常来说,新的吴式面馆,是很难干得过老牌面馆的。

    不是说面不好或者浇头不好,更不是什么用餐体验啥的,纯粹就是一种习惯。

    除非有噱头。

    而张叔叔在看到平菇发丝的那一刻起,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就是需要蹭一下贤侄儿的名气。

    别人开吴式面馆死路一条,那如果我这面馆是从“状元楼”出来的呢?

    也别问这个“状元楼”到底是哪个“状元楼”,反正当今世界,唯一有活着状元的“状元楼”,就一家。

    谁来也不好使,我张正东的侄儿,是文理双修两连高考状元……呸,是文理双修三连高考状元!

    前无古人,后也未必有来者。

    高考界的珠穆朗玛峰!

    反正如果我张正东掏出“状元面馆”……不知道诸位老牌吴式面馆又该如何抵挡?

    实在是生意不行,就诅咒小孩子不来吃面的考不上重点高中,然后考不上大学……

    画个圈圈诅咒你!

    大概是画圈圈太投入,导致张叔叔最近是忙得跟狗一样,几个月下来,在沙洲市呆的时间,加起来凑不出完整的一星期。

    夫妻长期异地生活,还是相对来说的老夫少妻,那肯定是要有点儿怨念的。

    不过一通电话相骂之后,李佳雯老师也是不简单,跟老板,也就是自己的侄儿张大安请了假,然后跑去工地寻夫去了。

    为了这事儿,张大安专门让人在当地收拾了一个在县城的院子出来,改得称心如意,住起来绝对不会让李佳雯这个婶娘受半点委屈。

    毕竟按照重生前的发展,今年会有一个小老弟被婶娘李佳雯怀上。

    不过这个小老弟读书也一般,尽管老妈是小学老师,还是在小学生时代就完成了“学渣”的沉淀,后来进沙洲市二职中读书,还是张大安托关系送进去的。

    就这,还因为确实缺点儿分数,张大安掏了大几万……

    彼时张叔叔在局里保卫科每天就是帮忙干杂务,然后等退休,从来不提自己儿子读书成绩如何。

    当然了,万幸别人也不问,这多少没有特别挫伤张叔叔当时的面子。

    后来小老弟职中读完之后,就来张大安这里帮忙做数控铣的培训助理。

    这要是重生之后,把小老弟给扬了,那张大安怕是以后都睡不着觉。

    到了六月高考季,张大安每天在马洲分校就是跑界河里钓鱼,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界河就是新东圩港中学的自留地,多的是鱼。

    带着“张小白”钓了半桶大板鲫之后,张大安就接到了一个好消息,张叔叔当爸爸了,李老师当妈妈了。

    就是孩子有点儿多,有二百来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