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2章 《驿路改革疏》(2 / 3)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人等占用朝廷资源。

    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京师周围确实有这样的人口流动需要。

    仅仅是将这些人驱逐出官驿,并不能解决问题,他们同样也是大明的子民,露宿街头或者被路匪打劫,那也是大明的子民受害。

    所以苏泽提出要“开办民驿”。

    苏泽建议,在运输业务繁忙的地区,可以由官府开办“递运所”。

    递运所专门负责运输商货,可以招募地方卫所的官兵押运。

    在要紧的官驿边上,也可以建立民驿站,由地方臬司衙门负责管理,民驿站不需要勘合,只需要地方官府开具的身份证明就可以投宿,但是要按照行情交纳住宿钱。

    “递运所”和“民驿站”都采用募役,由衙门择健壮者充马夫、皂隶,明定工食钱粮,按月支给。

    这两个机构所得收入,扣除运营的费用,利润由臬司衙门把关,贴补给官驿,缓解大明官驿负担大的问题。

    除了这两个改革的办法之外,苏泽还提出了几个重点驿路的建设计划。

    一是在运河沿岸铺设石砌官道,沿途再“快马铺”,漕运的消息可以通过快马快速上报户部,朝廷可以根据漕运的情况及时纾解漕运压力。

    二是在北疆设置军报线,统合北线的驿站,驿站配备军马,遇到紧急军情的时候换马不换人,用最快的速度送达京师。

    三是在云贵也铺设石砌官道,特别是遇到雨季泥泞的时候,这官道也能将云贵的紧急情报送到外面,强化朝廷对西南边疆的控制。

    四是重新恢复入藏的驿站,仿效成祖年的旧例,在高原上也设置驿站,这些驿站也可以作为乌思藏使者入贡休息的地方,加强和乌思藏的联系。

    五是设置海驿,使用快船递送消息,苏泽建议以后南直隶的紧急消息,可以分别用陆上驿站和海上驿站传递。

    看完了苏泽这份厚厚的奏疏,杨思忠终于体会到了自己老上司的感觉。

    李一元在接到皇帝命令,修订明律的时候,大概也是这么绝望吧?

    但是看完了苏泽的奏疏,杨思忠也不得不承认,苏泽对驿站的改革非常周详,开宗明义说明了驿站系统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切实的改进措施。

    特别是几条驿站的重设计划,就算是通政司最熟悉驿路体系的官员看了,也觉得苏泽的建议是非常有效的。

    杨思忠无奈的拿起通政司的大印,在苏泽的奏疏上盖了章后,又准备亲自将奏疏送到内阁去。

    新任通政副使裴清看到杨思忠这幅样子,内心窃笑,但还是装作遗憾说道:

    “苏翰林的奏疏只能劳请大银台亲自递送了。”

    杨思忠看了一眼这名亲信下属,作为官场老油条,他又怎么看不出裴清的想法。

    杨思忠暂时没和他计较,只是夹着奏疏来到内阁。

    内阁首辅李春芳再次告假,剩余的三位内阁辅臣看完了苏泽的奏疏,都写下了赞同的票拟意见。

    等三位阁老看完,杨思忠这位通政使说道:

    “苏子霖这次的奏疏事关通政司,下官应该避嫌,但是苏子霖既然提到了驿站改革的措施,这还是需要一名得力大臣主持。”

    高拱和张居正都点点头,改革措施是好的,但是下面有可能执行歪了。

    驿站涉及到整个大明的公文流转命脉,万一搞出问题来,那就不是小问题。

    杨思忠又说道:

    “下官建议先在京畿和南直隶附近试点,筹建“递运所”和“民驿站”,再由两京都察院监督。”

    “下官建议由通政司副使裴清主管京畿驿站改革,再由南京通政使负责南直隶的驿站改革。”

    高拱连连点头,显然杨思忠的建议是相当中肯的。

    于是高拱又拿来苏泽的奏疏,在票拟意见上写上了这段话。

    ——

    ——【模拟开始】——

    《驿路改革疏》送到内阁,三位阁臣都票拟赞同,奏疏送入皇宫。

    隆庆皇帝看完奏疏后,立刻批准了你的奏疏,但按照高拱的意见,先在京畿和南直隶地区试点。

    在京师都察院和南直隶都察院的监督下。

    一年后,京畿和南直隶的试点都获得成功,大明驿站通畅,“递运所”和“民驿站”也能盈利,促进了京师和南直隶地区的交通发展。

    一年后《驿路改革疏》推广全国。

    ——【模拟结束】——

    【是否花费100点威望点,确保奏疏完全执行?】

    【剩余威望点:50点。】

    苏泽果断选了否,先从京畿和南直隶试点确实是比较稳妥的办法,而且这两个地区都有大明最活跃的督查机构,作为试点是最合适不过的。

    果然还是高拱想的周到。

    苏泽也暗暗检讨,最近也许是太过于顺利,自己也逐渐急功近利起来。

    涉及到驿站这种关系重大的改革,还是应该按照高拱的方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