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1章 众望所归的人选(1 / 3)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章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最新网址:wap.ibiquxs.org
    杨思忠也是钻了通政司没有正使的空子。

    大明对于官印有严格的使用规定,没有通政司加盖印章的奏疏,是不能送到内阁票拟的。

    但是通政司有正使和副使,理论上必须有一人留在衙门,维持通政司的运转。

    但是通政司正使自从李一元离任后一直没有补阙,所以只有杨思忠一个副使在衙。

    而通政司迟迟没能补缺的原因,是吏部推了几次都被六科给驳了。

    前任通政司李一元多次帮助苏泽,杨思忠是李一元的同榜“好友”,六科不愿意再让杨思忠转正。

    九卿廷推上,六科是拥有人事权的,这也是六科以小制大重要的权力。

    当然,也不是说六科就能决定九卿重臣的任用,理论上六科只是对廷推人选有“建议权”,如果内阁和吏部强行推人,六科也是没办法阻挡的。

    但是通政使这个职位也不是那么紧要,通政司没有正使,在杨思忠的领导下也能运转下去。

    于是内阁和吏部干脆就不再廷推通政使。

    却没想到,让杨思忠钻了空子。

    杨思忠请病假,通政司自然要封还大印。

    杨思忠将苏泽的奏疏递上去,就果断上书请病假了。

    次日,隆庆皇帝昨天已经听完了陈洪和冯保的汇报,今日就拿到了内阁票拟后的苏泽奏疏。

    看完了苏泽的奏疏后,隆庆皇帝看向李芳说道:

    “奏疏先留中吧,看看科道怎么说。”

    李芳拿起苏泽的奏疏来到中书科,经过中书舍人誊抄后发往六科和都察院。

    等到六科拿到苏泽的奏疏,给事中们纷纷炸开了锅。

    刑科给事中沈束拿着苏泽的奏疏,大声说道:

    “如此祸国殃民之言,内阁竟然全数同意!”

    六科给事中们群情激奋,他们呼喊道:

    “上书!上书!”

    沈束回到座位,开始奋笔疾书,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都察院中。

    次日,六科和都察院的奏疏堆满了通政司,可面对这些奏疏,通政司的官员们互相看了看,杨思忠告病在家,通政司正使空缺,衙门大印已经被封存。

    通政司官员们,都围着右通议裴清。

    “裴大人,六科和都察院的奏疏怎么办?”

    裴清咬牙道:

    “还能怎么办,杨大人已经封印,没有加盖大印的奏疏你敢送内阁?”

    通政司的官员们纷纷退后,用错官印可不是闹着玩的,明初的空印案可是砍了不少人头的。

    “先将这些奏疏封存,等杨大人回来再处理!”

    ——

    七月二十四日,隆庆皇帝喊来李芳道:

    “外朝对苏泽的奏疏可有议论?”

    李芳其实也已经知道了杨思忠告病的事情,但是面对皇帝的询问,李芳还是选择装糊涂。

    他“实话实说”的说道:

    “陛下,这些日子没有奏疏递上来。”

    隆庆皇帝又看向陈洪,开口问道:

    “内帑有钱搞一次再下西洋吗?会不会影响宫中用度?”

    陈洪老老实实的说道:“仆臣已经领着内承运库算过账了,按照苏翰林的计划,第一次下西洋可以先派遣海船十艘,目标就放在南洋,内帑还能承担,绝不会影响宫中用度。”

    隆庆皇帝惊奇的问道:

    “上元等会和灵济宫大会,内帑不是都出了银子,还有结余?”

    陈洪连忙说道:

    “仆臣所言,一笔一笔皆是账上所载,绝不敢有半句虚言啊!”

    说完这些,陈洪让身后的小太监捧出账本,进献到了皇帝面前。

    “月港和登莱的市舶税收了这么多?”

    “铸币局也上交了这么多银元?”

    隆庆皇帝也有一阵子没看内帑的账本了,他也没想到这两个月,登莱和月港两地市舶司,和登莱铸币局竟然上缴了这么多的银元。

    执掌内帑的陈洪则明白这些增长有多么恐怖。

    随着登莱开港的消息传开,大量商船云集,特别是在废除了船引制度后,只要照章纳税的商船,都能停靠大明的港口做生意。

    除此之外,在丝绸、瓷器之外,红茶也成为增长迅猛的出口货物。

    出乎苏泽意外的,红茶还没运到欧洲,却在中亚打响了市场。

    最早运输红茶的商船,是送给涂泽民土豆的那名荷兰船长德佛里斯爵士。

    这位荷兰船长在涂泽明的劝说下,购买了一批红茶,准备贩运回欧洲。

    但是德佛里斯爵士的运气很不好,他在返航的时候遭遇了奥斯曼帝国的舰队。

    欧洲人最早是为了打破奥斯曼人对香料贸易的垄断,才积极开拓东方航线的。

    葡萄牙人打通了东方航线后,路上运输香料的利润大大降低,于是奥斯曼帝国也派出舰队,拦截这些返航的欧陆船只。
最新网址:wap.ibiquxs.org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