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消息就能传递到大同右卫。
东胜卫棱堡都卡在关键要道上,蒙古人如果绕过东胜卫,那城内的士兵就能冲出棱堡,袭扰蒙古人的后勤。
按照戚继光的设计,五座东胜棱堡建成后,蒙古人再选择从兔毛川入侵,就会被这五座棱堡卡住七寸,钉死在兔毛川上。
如今这五座东胜棱堡已经完工了三座,剩下的两座也已经准备开工,傅顺有信心在今年秋收之前完成五座棱堡。
苏泽松了一口气。
东胜卫是控制草原的缰绳,一旦完工大明就能占据战略主动权,这之后是战是和就掌握在大明手里了。
苏泽放心的放下信。
北疆战略,是苏泽利用金手指改变历史进程,一步步布局完成的大战略。
如今这个战略算是尘埃落定了。
苏泽在充满了成就感的同时,却又升起了更大的紧迫感。
俺答部是大明最直观的敌人,可知道历史发展的苏泽却知道,这是最不重要的一个敌人。
甚至这个时代还没崛起的东北某部落,也不是大明的头号敌人。
大明的敌人一直在自己体内。
如何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带领大明完成变革,突破治乱循环的陷阱,突破农业时代的束缚,才是真正关系到大明国祚的事情。
苏泽站起来,走到公堂的门前,看着山东清吏司的牌匾。
解决了北方边疆问题后,现在轮到户部了。
首先是货币问题。
登莱铸币局发行的货币已经在京师流通,但是货币总量还远远不够。
按照苏泽的测算,在保持现在铸币速度的前提下,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时间,银元和黄铜币才能覆盖主要城市。
而要让新币在整个大明流通起来,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
对于这点,苏泽也没办法。
铸币也不是光有工坊就可以的,登莱港口贸易量就这么大,流入的白银也就这么多,想要多铸币也没有材料。
想要加快这个速度,除非大明占据一座超级银矿,再升级到蒸汽机铸币才行。
不过苏泽倒是并不着急,货币这东西本身就是建立在信用上的。
而大明官府的信用,如果强行推动反而适得其反,慢慢发行货币反倒是更加稳妥的办法。
其次是税收问题。
货币没有普及流通,现在也没有实行一条鞭法的基础,征收工商税也需要一支能够对商人征税的专业官僚群体,这些也都没到时候。
但是在这些改革之前,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事情。
苏泽走到书桌前,提起笔写下了这份准备已久的奏疏。
《请修隆庆会计录疏》。
任何有关财政的改革,第一步都是要搞清楚有多少家底。
历史上,在张居正推动一条鞭法前,就组织编写了《万历会计录》。
《万历会计录》之内容以地理区分。
先全国,后以省冠府,以府冠具。以收支数额区分,以总数冠分数,以分数合总数。
以收支门类区分,先是全国田粮旧额岁入岁出总数,之后依次为省府州县分数、边镇饷数、库监、光禄、宗藩、职官、俸禄、漕运、仓场、营卫俸粮、屯田、盐法、茶法、钱法、钞关、杂课。
这本会计录,让大明第一次拥有了一本“总账”,为日后的改革提供了基础。
苏泽要提前推动户部改革,自然要提前弄一本《隆庆会计录》出来。
苏泽已经写过很多奏疏了,起手自然是说明《会计录》的历史意义。
“臣观三代以降,善理财者必先明会计。”
“唐有《元和国计簿》统天下赋入,宋修《会计录》列百司岁计,皆所以察盈虚、审虚实。”
“今我朝承平百六十载,然各省奏销册式各异,钱粮款项混淆,赋税蠲缓无稽,致使奸猾胥吏上下其手,忠良有司莫辨真伪。臣请仿宋制重修会计录,名曰《隆庆会计录》,为社稷理财之基。”
引用前朝旧例之后,苏泽又说明编修会计录的意义。
“统度支以清本源,今十三布政司、九边军镇、内府二十四衙门皆自为奏销,款项名目纷繁。当以解部、留存、蠲免为纲,厘定田赋、盐课、关税、杂项之目,皆有州县细册可溯。”
“立规制以杜奸弊,参照嘉靖三十四年清丈例,统一营造尺、斗斛、秤砣,命各府置铁制标准器于城隍庙前。凡夏税秋粮,必书品种、等则、折色于册,使淋尖踢斛之弊无所遁形。”
“察虚实以固根本,自正德以来,投献田、寄庄田日增,今当令各州县造鱼鳞册时,另列官田、民田、军屯、皇庄四柱。边镇屯田尤需核军卒实耕之数,与空饷虚冒之田分别造册。”
等说完了意义后,苏泽又要大谈修会计录的好处。
“臣闻管子有言: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
“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