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4章 百戏会开幕!(2 / 3)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但是沈思孝的《君子报》没了几天,京师又有以这个名字的报纸出现,迅速风靡京师。”

    苏泽甚至想要用【事后画册】来确定,这新的《君子报》到底是不是沈思孝所办的,要不要一举解决掉这个麻烦。

    但是想想还是算了,沈思孝已经被革去功名,政治上等同于死人,【事后画册】不应该用在这种地方。

    《君子报》在京师小有名气,有人以它的名头再办报也是正常的。

    苏泽一看,这报纸的头版头条,竟然不是转载朝廷的邸报,而是一篇有关南北税赋对比的文章。

    等苏泽看完后,罗万化说道:“子霖兄,这文章是不是颇类你?”

    苏泽苦笑,这帮人不仅仅抄自己的报纸,连自己的分析方法都抄去了。

    整个文章的前半部分,都是列举数据,计算各省的赋税。

    最后文章还列出数算表格,计算出大明朝赋税最终的五个府,就是南直隶的苏松常嘉湖五府。

    一直到最后,这篇文章提出尖锐的观点,那就是南北税赋不均,炮轰大明的税收政策。

    好家伙,这么尖锐的吗?

    苏泽说道:

    “这些数字可不是普通人能搜集到的,写这文章的人,必然是户部的人。”

    罗万化也点头,但是他说道:

    “沈王二位同年也来过了,他们领着巡捕营找了半天,也没能找到这新《君子报》的印刷坊,更不要说这撰文之人了。”

    罗万化忧虑说道:“南北问题再提,据说阁部也很头疼啊。”

    南北矛盾,是大明的主要矛盾了。

    这个问题在国初就有了,著名的南北榜事件,就是这场矛盾在大明国初的体现。

    明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丁丑科殿试。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书,告考官刘三吾偏私南方人。

    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处理了相关官员。

    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试,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从这件事后,明仁宗于洪熙元年采纳大臣杨士奇等人的建议,对南北科举分用南北卷,正式规定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录取原则,确定了“南人什六,北人什四”的比例。

    南北卷制度,一直都是南方文人不满的一个原因。

    但是攻击科举制度,也是在攻击祖宗之法,而且南北分卷也存在平衡地方政治势力的想法,这些议论也只能私下里反对。

    这篇文章的立意就不一样了,不谈科举南北榜,而是谈论地方税赋,这下子就从读书人的利益,上升到了百姓负担上,南北之分就可以拿出来公开讨论了。

    只能说这篇文章深得苏泽“三味”了。

    如果不是罗万化了解苏泽为人,知道他不是这种持地方之见的人,甚至都要怀疑这文章是苏泽写的了。

    苏泽拿起另外一份报纸,罗万化说道:

    “《新乐府报》连刊三文,都是在谈大明盐法。”

    “盐政?”

    “对,前两篇文章都是在讲盐法之弊,最后一篇文章不仅仅讲了盐法,还讲了官办矿山、铁坊亏损的事情。”

    好家伙,这《新乐府报》又翻出了“公私”这个老问题了。

    其实这也是汉代《盐铁论》就开始讨论的问题。

    而大明盐法的问题,确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明初实行开中法,加征盐税就是为了九边的军粮,开中法引导商人往边境运粮,换取盐引来获得收入,等于是国家用盐税来补贴边地,这时候的盐税相当于国防特别税。

    自从开中法破产后,这个立场已经站不住了。

    紧接着,由于朝廷滥发盐引,导致盐引淤塞。

    简单说,盐引实际上作为一种货币,在你明这个封建王朝,朝廷是无法抑制自己滥发的冲动的。

    盐引的发放数量远远超过盐的实际生产能力,那些拿着盐引的人兑换不到盐。

    然后朝廷派官员去督盐清引,这些官员的手段也是简单粗暴,就是下令盐丁增产。

    大明的盐户也是世袭的,本来地位就如同奴隶,盐丁在这种高压下纷纷逃亡,导致盐产量更低。

    等到了嘉靖朝,盐政更加败坏。

    严党分子鄢懋卿去江南督盐,干脆直接不认盐引,将官署的盐公开叫价贩卖,还下令各个盐所上交“余盐”,合计价值一百万两。

    结果就是盐政更加混乱,地方上私盐泛滥。

    《新乐府报》的文章,直指盐法弊端,主张直接解除盐禁,开放私盐合法贩卖。

    好家伙,苏泽本以为这些问题要在灵济宫大会上慢慢讨论出来,没想到报纸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过程,在灵济宫大会之前,就已经公开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